一位儿科医生的日常一晚上看300个病人

时间:2018-2-22来源:中毒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

服务有“私”想的双创医生;团结有思想的医疗创业者

医疗健康行业最有价值微号“高端私人医生服务”:kgn(点上面蓝字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刘金环发自深圳

  冬天,夜间12点,本该是一天中最寂静的时刻,医院的儿科急诊室门口却嘈杂若菜市场。

  病人实在是太多了,儿科医生贺兰希(化名)不得不加快问诊速度。

  这一晚,贺兰希在急诊科看了近个病人,是普通门诊正常工作量的三倍。

  入冬以来的流感,让各地的儿科医生荒变成了儿科恐慌,焦虑的家长、哭泣的孩子、无奈的医生汇聚在一个时间维度里,共同对这一局面感到无措。

  流感诱发的儿科瘫痪

  超负荷的工作量倚赖更快的问诊速度,更快的问诊速度又来自于工作积累。这是贺兰希从业的第九个年头,繁重的工作量造成的压力性肥胖让他比刚上班时肥了20斤。

  平均3分钟看一个病人,贺兰希是科里有名的快手。他有一个让自己工作高效的办法:饥饿和寒冷。饥饿让人不会犯困,寒冷则让人清醒。除了吃饭不定时,无论春夏秋冬,值班时他一律穿夏装白大褂。

  尽管清醒,但病人过多,贺兰希也会焦躁。因等待时间过长,频频有家长质疑为什么不多加人手?贺兰希常摆摆手,交给护士去解释,自己则迅速点击叫号看下一个患者。

  直至早上8天,门诊交班,贺兰希的“大夜”终于结束。他回到家中想好好补一觉,但是手机却不敢关机,他在等通知。

  急诊一天三个班次,儿科共有18名医生,分流去住院部、门诊一多半人手后,连贺兰希在内的只有6名急诊医生。一个一个班次才能确保上完“大夜”后的人可以补休一天。

  年12月以来,深圳市流感指数接连为Ⅰ级(极易发生)、Ⅱ级(易发生),面对急诊室门口乌压压等待的人群,贺兰希和同事们大夜后的补休取消了。一旦排号的病人超过40个,护士就打电话通知本该休息的医生回来,“两名医生同时开工分流病人,才能确保在下一个班次交接时不遗留太多病号。”贺兰希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

  1月3日,这天是贺兰希父亲的生日,为了照顾他可能随时回去支援的需求,医院最近的一家饭店吃饭。

  保护自己要靠证据说话

  中国医师协会在年年会上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年,在伤医问题上,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但绝大多数为偶尔的语言暴力(51%)。截至年5月底,全国各地公安机关侦破涉医犯罪起,刑事拘留人,查处治安案件起,治安拘留人,现场制止违法犯罪起。

  冰冷数字里也有贺兰希的遭遇。从业以来,贺兰希遭遇过4次医患冲突,最让他心有余悸的一次冲突发生在年年初,一场乌龙事件差点让他暂停工作。

  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看病,要求给拉肚子20多天的小孩输液。贺兰希问诊后发现孩子不需要输液,于是对家长说回去注意看护,晚上多喝点水。结果第二天孩子休克了,家长认为是没给孩子输液引起的,要求走法律途径。

  在事件真相未明前,医院多次询问贺兰希事情经过,甚至被告知可能有医疗官司。还好有监控视频为证,贺兰希在诊疗上完全合乎规定。经查实后,孩子休克的原因是家长睡着了,忘记给孩子喂水。

  投诉事件无疾而终,但事后家长依旧认为错不在己,那对20岁出头的年轻家长为自己辩解:“我们第一次做父母没有经验,带孩子累睡着了,医生怎么事后不提醒我们呢?”贺兰希对此记忆尤深,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儿科一直就是医患冲突的重灾区,虽然家长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某些行为不能姑息。

  此后,贺兰希意识到,保护自己要靠证据说话。证据就是急诊室里的监控,但凡容易引起纠纷的地方,他都会有意识加动作让镜头照清楚:“比如告诉家长回去喂水,我会拿起桌子上的奶瓶对着监控镜头比划要喝多少水。”

  儿科医生缺口过20万

  流感放大了儿科荒,上一次儿科荒引起   年1月1日,全面两孩政策正式实施,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轮二孩生育的狂潮,全年出生人口达到万人。贺兰希表示,此后新生儿逐渐增多,儿科门诊量增长了30%。

  同年深圳市新生儿出生人数达23万,而深圳全市儿科执业医师仅人(数据统计截至年底),深圳市卫计委根据预测,到年,深圳儿科医生需要人,才能满足“二孩”政策放开后儿科医疗的需求,而目前缺口近一半。

  不仅仅是深圳市儿科医生短缺,年5月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一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儿科医生缺口已经超过20万。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约为10万人,却要服务2.6亿0-14岁儿童,平均每名儿童才能拥有1名儿科医生。

  一面是儿科医生紧缺,一面则是儿科医生不断地流失。据“白皮书”统计数据,最近3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人,占比10.7%。其中,35岁以下医师流失率为14.6%,占所有年龄段医师流失的55%。

  有人把这一缺口归于年的本科停招儿科专业。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决定自年起停招儿科本科专业,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其中的一门课程。

  面对这一现象,国家卫计委出台政策,自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降分录取。此举导致舆论哗然。此外,年起,中国医科大学等八所高校恢复招收儿科本科专业,力争到年,使我国儿科医师达到14.04万人以上,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数从目前的0.53人增加到0.6人。

  尽管如此,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儿科本科停招,只是表面原因。年本科停招儿科专业,只是把儿科学作为每个临床医学生的基本课程,这个制度本来就是为了扩展医学生的知识基础。事实上,除了口腔科外,目前国内任何一个医学院校的内科、眼科、外科都没有单设本科专业,但是这些科室的发展没有出现儿科的困境。

  儿科效益差、风险高,“费力不讨好”,导致医学生不选择儿科专业就业,这才是深层次的原因。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恢复儿科专业的本科招生是解决办法之一,但根本办法还在于改善医生待遇。

  “风险大,还更穷”

  医院曾多次招募儿科医生,但应者寥寥。直到年,贺兰希科室才招来一位毕业生,并且需要在住院部规培3年后才能参与临床诊疗。

  “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这个段子广泛流传在医学生中间。儿科的特点决定了儿科医生比其他医生群体的收入要低,这令医学生对儿科望而却步。就业时,班上40名同学,只有贺兰希和一位同学去了儿科,医院工作几年后改行做了公务员。

  据了解,由于我国长期存在以药养医的现象,儿科用药少,且都是常见病、普通病,不需要复杂治疗,一个体重10公斤孩子的用药量最多只有一个成人的1/4,这也就意味着同样的工作量,儿科医生的奖金远远低于成人科室,中华医师学会儿科分会的一项调查可以佐证: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童医生的1.68倍,但收入只占成人科医生的76%。

  据贺兰希透露,医院儿科曾有从外地跳槽来的医生入职仅一月就辞职的。“毕竟在深圳,物价高,但儿科的奖金只是个别王牌科室的1/6,心理严重不平衡。”

  不仅招不来新人,在深圳高物价高房价碾压下,不少儿科医生选择辞职。深圳卫视报道,-医院共有36名医师及名护士辞职,其中就有网红儿科医生裴洪岗,他在辞职信中表明“儿科医生工作量大,辛苦,医患纠纷高发,风险大,还更穷”是离职原因。

  贺兰希不仅是他班上硕果仅存的儿科医生,还是朋友圈里少有的儿科医生,于是他常年收到朋友们送的礼物。但代价是他经常接到朋友们的求助电话,有时候是半夜3点问孩子发烧怎么办,有时候是午饭时间发来一张孩子的大便照片。

  贺兰希没想到儿科医生没有因为劳动力的紧缺而享受到红利,却在私底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虽然这是每个儿科医生都不希望的”。

相关阅读——

儿科医生口述:我们赶上了一个很糟的时代

自年末爆医院儿科变成“重灾区”。1月9日,医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集体病倒,导致该院儿科停诊,引起舆论   王牌专业的落差

  年,当我高中毕业,进入医学院攻读儿科专业时,我是很开心的。我读的是7年本硕连读,我们学校的儿科专业也是全国重点学科,收分很高。我家在重庆东北端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山区县,高中是县城最好的,我的高考分数比一本线高大概60分左右。

  我的志愿是在高中老师的建议下填的,我对大学的专业并不了解,只知道学校离家近,专业在全国的排名也很靠前,收分高,就业也很好。不知道是不是身在小县城的原因,当时我们班上起码有5个以上的同学进了医学院。

  我们专业最开始有人,女生占了90人左右,生源大多来自本省和邻近地区。大一大二的时候大家都挺骄傲的,因为入学分数高,又顶着王牌专业的名头。

  大学的前5年,我们和大临床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最后2医院,学习临床操作。儿童和大人的疾病谱系很不一样,以我所在的心内科为例,这个科室负责的成人患者一般都是心律失常、心衰,儿童则大多是先天性心脏病、房缺、室缺等。

  在真正进入儿科,开始和患者打交道后,我们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发现我们处在鄙视链底端,原因后面再说。毕业时,我们的就业情况的确非常好,在我们市里,一个普通的医学博士也很难医院。唯独儿科,因为实在太缺人了,医院都缺,除了全国医院,我们基本上医院。

  但我没留在学校所在的市,因为年卫计委出台了《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住院医师规培后再加2-4年专科规培”,对我们来说就相当于要在7年学校教育后,再进行2年住院培训,再加3年儿科专业规培。学校所在的市作为试点地区,我们的选择就医院,要么医院参加漫长的规培。

  最后我去了医院,工作一年半以后,再回头,想起曾有一些师哥师姐做出过一些惊人的举动,比如到大二了还会退学重新高考,或者放弃七年本硕连读,自动降格到5年转而考取其它专业或学校,不但可以理解,简直可堪膜拜。

  儿科医生的收入和工作

  儿科不赚钱,这可能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我是在工作之后才慢慢了解的,读书的时候大家关心的还是课业和手艺。我们的工资是按基本工资加绩效的模式,基本工资就是一般的事业编制底薪,儿科医生与其他医生的差距差距主要体现在绩效工资上。

  我现在的底薪是多元,绩效工资的计算项目五花八门。我的上班时间经常是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八九点,上夜班时24小时连续工作也有过,绩效工资在到之间。这对一个刚刚毕业一年半的儿科医生来说,已经是比较高的水平了。夜班费是30元,最近还有传闻说这30元要取消,我经常想,如果我能出30元雇个人帮我上夜班就好了。

  收入低的原因我也不能说得很透彻,我的理解,一是儿童的用药限制很大,用药量也远比成人小,检查项目也少,这就导致医院少。医院,别的科室都在创收,唯独儿科在消耗资源,导致儿科医生也不受待见。

  除了药品和检查费用,医生的收入还应该来自我们的智力定价,也就是诊疗费,以医院来说,专家最高的门诊费是40元左右,跟其他专业同级别的专家收入差距也很大,不过中国的医生诊疗费都不高。

  另外,成年人一般都是医院走,儿童却往往有个风吹草动,医院送。并医院,比如流感发热,正常三五天就退烧了,但家长不放心,医院看了,医院送,送到时就退烧了,其实是正常病程,医院的功劳。这些也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

  医院,一是因为离家相对较近,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每周可以休息一天,医院里几乎是巨大的优势,医院或者儿科诊室敢保证医生的休息时间。

  当然,我们这里仍然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人休假了,都无人能顶岗,所以工作一年半以来,我完全没有法定节假日的概念,去年过年也是父母来陪我的。

  每年到春冬儿科疾病高发期,就会像打仗一样。去年1月份,我在感染科轮岗,当时也处在流感高发期,平时用来收呼吸科疾病的科室都用来收流感病人了,5个一线医生需要管70个病人,医院半年多,最多时也要管理6个病人,都是重症患者。自己感染上流感还继续上班,这在我们那里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也遇到过。

  上面说了我们需要上夜班,上夜班一般除了照管住院病人,也收治新的重病患者病人。一般上夜班的白天当天,我要先处理自己的病人,处理完一般就到12点了,赶紧回家休息到下午6点去接班,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交班,交完班后还要继续处理自己的病人,一般也会处理到中午12点才能回家休息。对我来说,运气好的话,夜班后半夜不用收病人,能够安稳睡上3个小时以上,就很满足了。我的生医院和病人。

  儿科医生和家长

  儿科病房和成人病房最大的不同,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长。每个小朋友都有很多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他们经常会分别跑来找医生探听小朋友的病况,你永远都不知道还有哪位亲戚在热切地关爱着你的病人。

  除了看病,有时候还需要处理一些突发状况。前段时间我值夜班,早上五点被护士急匆匆叫醒,我还以为是病人有突发状况,需要急救,赶到病房一看,是一对夫妻在病房里吵架了。

  那是一对相亲认识三个月就结婚的夫妻,妻子怀孕后就辞职回家生孩子了。孩子生下来被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今年冬天又患上肺炎,医院住院。这家人的经济状况看起来不是很好,孩子生病也花了不少钱,关系似乎一直不太好。

  我被叫醒那天凌晨,医院里吵闹起来,妻子抱着孩子要走,要离婚,丈夫又吼又叫,整个病房的孩子都被吵醒哭闹起来。那个场面,真的,头皮都麻了,护士让我去劝劝,我哪里见过这种阵仗啊。

  也碰到过闹事的家长,是在感染科轮岗时,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幼儿园入学体检时查出肝功能异常,医院。孩子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症。这个年龄段肝功能异常原因很多,所以做了多项常规检查,最后综合结果显示,80%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但要确诊,还需要做基因检测。

  当时我去向家长说明,家长立刻就炸了,认为已经花了几千块检查费,还没确诊,我们医生也太黑了。我跟他解释,基因检查的费用比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况且肝功能异常的情形很复杂,也有可能是多种疾病,所以需要全面筛查。但这位家长不太能理解,去跟我们主任谈判,医院给孩子造成了巨大伤害,需要2万块赔偿,医院。我们主任当时就录音了,当然,我们和他谈话时也录音了。

  后来他到医务科去投诉我,不再提钱的事,而是要求开除我。等到医务科表示他们有录音后,这位家长又立刻给孩子办理了出院。当时所有人都很懵逼,不知道他的真实诉求。其实我自己受委屈也习惯了,但那个孩子太不幸了,如果确诊肝豆状核变性,医院长期随访,因为是慢性病,虽然还未出现其它症状,但是随着病情发展,肝脏代谢异常,会出现什么严重后果,是很难预料的。医院之前,医院了,不医院的医生也闹翻了。那个孩子其实真的很乖,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医生学会随时录音,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好习惯。上读大学时,老师就告诫过我们,不管家长亲自来还是打电话,在没有看到孩子之前,什么话都不要说,什么药也不要开。这位老师曾在上夜间急诊时,碰到过一位家长,医院,要求开退烧药,我们老师很想看一眼孩子,家长却犹犹豫豫,只说开退烧药。

  老师觉得不对头了,一般家长带孩子看病,都很着急,恨不得赶紧把孩子送到医生面前,这位家长的态度肯定有问题。所以他就自己跑过去看,竟然发现婴儿已经没有呼吸了。就是从那时起,我对人心有了更深的了解。

  其实不光我们会录音,现在患者也录音,双方都战战兢兢的。医院也失误过,造成患者损失的,这种家长有时候反而很明理,让我们非常内疚,也更谨慎。那种时候恨不得被家长打一顿,因为让孩子受罪了。

  以前读书时,老师经常跟我们开玩笑说,医患关系虽然在恶化,总有触底反弹的那一天。也许吧,我也不知道。

  以前我们也有师哥师姐毕业后转岗去非儿科科室的,但是现在不允许了,甚至还提倡内科医生转岗来儿科。我不觉得这是一个好办法,比如医院,转岗的学习时间是一年,转岗医生需要在10多个科室里都轮岗一遍,等于每个科室学习一个月。一个月能学到什么?但是没办法,儿科医生太缺了。不能转岗,有些人就干脆辞职,我身边就有辞职去做医学科普的。

  而且中国的医学毕业生选择很小,无论是要做出成绩,还是评职称,唯医院。所以看起来,我们这一代学儿科的医学毕业生真的赶上了一个很糟的时代。我倒没有想过转行之类的,还是希望在这一行做下去。

  跟大多数女生一样,我还是很喜欢孩子的,尤其是那种甜甜地跟你打招呼,配合检查的孩子,心都化了。非要说是什么东西支撑着我,大概是不甘心吧,从高中毕业,进入这个领域已经快10年了,真的希望做出点东西来,真的希望这一行能够越来越好。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zdjj/7380.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