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少儿科幻
“放轻松,总有一天,来自地球的光将穿越星系,而每一个星系中的我们都将再次恢复年轻。”年格卢什科夫临终前对妻子说。
时不时就会想起之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上,波波老师问我们,将来你们有了孩子,你们会怎样跟他们讲起月亮,是说一说上面住着嫦娥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是给他们一个十分科学的解释?
这个问题当时我没能回答上来,现在或许可以了,但也还不太确定。毕竟无论是坊间由来已久的嫦娥玉兔,古希腊神话里承载灵魂的月神塞勒涅,还是看似苍白的科学物理特性,延伸开来都是一场关于宇宙星际的无尽想象-终极浪漫。月球是人类造访的第一个地外星球,后来自苏联年第一次发送“火星1A号”探测器开始,人类对这一星球的探索便从未止步。年埃隆·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更是让人打开眼界,但终究还是个暂时的设想。无论如何,科技的影响力正在扩大,科学幻想的魅力也随之扩散开来。于此同时,科学与玄学间的论战,科技与自然的矛盾也愈发尖锐,其间当然不存在对错之分,只是就当下而言,地球人类手中的天平明显是向科学一侧倾斜了。
吴老师的《中国轨道号》回溯了一个于我而言相对较为陌生的年代,有关年的故事,除了历史书上的一些边边角角之外,在没有过多的了解。老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跟广州的骑楼和普通民房也千差万别。也许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背景差异,书中的故事便显得更有张力。大院儿和睦的文化氛围里也存在着种种不和谐的小磕小碰;友情和亲情在书中是两条贯穿了头尾的金丝线,细密而坚韧;跨越时空爱国情怀自然也是弥漫在字里行间。
北京城里东西两条龙的来历令人咋舌,才知道原来“对称”的美学里还能玩儿起明暗的游戏;火星探险夏令营的失重体验和登山训练真实而有趣,漫步火星的遐想一点一点变得有形状了;仙后座在希腊神话背景的衬托下愈发美丽且神秘,她是卡西俄比亚——远在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国王之妻;关于生物计算机的想象最让人心向神往,通过培养液的色彩变化来表示计算结果,这样新颖的模式既可爱又奇幻;还有“我”和冬冬在进行脑声测试时看到的骆驼队,那是《城南旧事》里《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影子吗?故事的尾声,大雪纷飞的北京城里,王府井大街东侧灯市东口胡同,同福夹道四号,冬冬成为大院儿里第一个“有自己的想法的”挑错墨水的孩子和那借助“扭动空间”形成的漫天漂浮的映射灯,突然就想到高中时在杂志上看到的一句写给《剪刀手爱德华》的影评:人间险恶,终有童话。
从一开始读到“笔下的故事都只是童年的渴望……”这句话,到最后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这是一本假想的自传”,就知道这其中藏着作者本人的童年,故事中的主角“小岩”,单从其名字来看,就和作者本身很有渊源,似乎是作者将许多关于过去的模糊的回忆和未来的美好的想象都寄托在了小岩身上,寄托在了《中国轨道号》里。就好比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讲到的:“真实的历史更沉重和残酷,但任何人的童年时代,不论其所处的真实历史如何,都是值得回忆的,是笼罩在玫瑰色的浪漫滤镜之中的,本书也不例外,有很强的个人回忆色彩。”
这是一部以“少儿科幻”为名推出的长篇小说,但有些情节却略显沉重,甚至不敢做过多深入的思考,这种沉重的体验多半归因于我对那个时代背景的陌生感,以及对新兴科技造访未来的一丝丝不可名状的恐惧。十五年前的我读这本书,或许会单纯地把它当作是一个情节起伏的少儿科幻,但今天来看,会觉得这本书即便对成年人而言,也是深刻的。社会与人,人与人,自然与人的纠葛至今绵延千万年,有人想逃离,有人想亲近。故事中小岩和王选的友谊,老汪和冬冬的经历等,已然在对深不可测的人性进行拷问。世界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复杂,如何轻车熟路地漫游其间,又是另一个天文议题了。
每次收拾窗台,习惯性把这本书彻底翻个面后,暂时先移放到床尾的小桌子上,封底朝上,以至于封底那一段短短的独白常常能把我带飞到另一个世界,“那些年,我们经常想关于21世纪的事情:脑声通信改变了人类的交流方式;步行机代替汽车在道路和小河上大踏步的奔驰;小型扑翼机煽动着翅膀飞过山峦;子弹头一样的高速列车从马里亚纳海沟穿过大洋到达美洲;月球上建立起整排的原子能发电站;陆地面积在逐渐减少,未来的孩子也许会在巨大玻璃穹顶下的海底学校上学……每当想到这些,就觉得我们这一生充满了希望。”
小綉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少年Pi的科幻漂流,PiLab邀你先行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