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挂急诊,妈妈们必须知道这些

时间:2016-11-22来源:急救故事 作者:佚名 点击:

你有带宝宝挂急诊的经验吗?以为是随到碎看的急诊,却等了很久;以为可以知道宝宝为什么不舒服的原因,却还要再通过门诊追踪检查;以为医师一定了解宝宝的状况,科室听来好像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关于急诊,其实有很多你所不了解之处……

1.哪些时候一定要挂急诊

“2个月大的宝宝发烧了,挂急诊好贵,等天亮再带他去看门诊好了”

急诊室是24小时运作的医疗单位,主要目的是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因此,若宝宝发生危机状况,如大面积的烧伤(以患者的手掌为准,若面积约其10个手掌大小,必须医院)、大出血、窒息、抽搐、昏迷等,需要立刻送急诊。

若突然出现如发烧(体温超过38℃以上)、一整天不喝奶、哭闹不休、持续呕吐或昏睡等情形时,都应尽快送急诊。

此外,碰到宝宝身体的任何一部位,出现尖叫或疼痛的反应;宝宝呼吸浅且速度快,看起来很费力的样子;因严重腹泻或呕吐而出现脱水的现象,也需要尽快送至急诊出就医。

2.最好由主要照顾者陪同就医

当宝宝需要就医时,最好由主要照顾着陪同,因为他们才最清楚宝宝发生了什么事。若少了主要照顾者提供的‘线索’,再厉害的医师也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信息时不要像流水账一样,如“从昨天早上开始发烧,体温39摄氏度,少了一小时后……”,而是讲重点,如“烧多久”、“何时开始烧”等,好让看诊医师能够迅速掌握状况,并使宝宝能得到最好、最快、最正确的医疗照顾。

3.急诊不像门诊先到先看

“明明是我们先来的,医师怎么不是先看我的孩子?”急诊的看诊顺序与门诊不同。目前在台湾,急诊是依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即按‘检伤分类分级表’来决定看诊的顺序”

而在大陆内,为了提高急诊病人分诊准确率,保障急诊病人医疗安全,卫生部也于年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原则(征求意见稿)》,拟将急诊科从功能结构上分为“三区”:红区、绿区和黄区,将病人的病情分为“四级”:一级是非急症病人。红区即抢救监护区,适用于三级病人,原则上按照时间顺序处置病人,当出现病情变化或分诊护士认为有必要时可考虑提前应诊,病情恶化的病人应当被立即送入红区。红区及四级病人诊疗区。

父母心疼宝宝的心可以理解,不过遇到病况更严重的病童时,只能请宝宝‘不会有立即危险’的父母多发挥同理心,再多等待一下。”

4.急诊的医师未必是儿科医师

“你们是医生吗?为什么不能清除告诉我宝宝到底怎么了?”一般在急诊处看诊的医师属于“急诊医学科”,主要责任是在最短时间内帮助患者脱离危险,后续再交由专科医师负责更精确的诊断与检查。但医生调,“孩子不是大人的缩影”,为了保障孩子的就医权益,医院做法是由儿科医生驻守急诊处,专门诊治18岁以下的急诊患者。

5.不应因怕宝宝疼而拒绝接受相关检查

“什么,要帮宝宝抽血,不行,孩子会疼,不要抽了……”有人是宝宝没事却要求医师检查这检查那,或是宝宝需要接受检查却又不肯做”,他指出,两者其实对宝宝都不好,“不需要做却非要做”不仅有浪费医疗资源之嫌,也为孩子带来因接受检查所产生的恐惧;“该做不而不做”则无法确切了解宝宝的状况,甚至可能有延误治疗的隐忧,特别是年龄越小的婴儿发烧,需要做的检查比年龄较大的孩子来的多一些,这是为了补足主观诊断的盲点,避免加深宝宝健康受影响的程度。

6.不应质疑医护人员打针技术不佳

“你们的技术真的很差劲,扎了好几针还没成功,你不知道孩子很疼吗?”

一般在急诊处的诊室中,父母与医护人员最常发生冲突的事就是“打点滴”父母不忍生病的孩子再多受一点苦,心疼之余,不免将怒气转嫁到医护人员身上,进而出现一些情绪性的言语,对此,医生表示,医生们也希望一针就能打进宝宝的血管,但帮宝宝打点滴是一件高度专业的事,其困难点在于:

1、宝宝打针时总是大哭大闹,全身不停扭动。

2、宝宝的血管极细,且常常无法从皮肤表面看到。

3、若宝宝脱水,血管会变得又细又扁,容易戳破。

4、若宝宝全身都肉肉的,很难看到血管。

5、家属的眼神、言语等,往往会造成注射者的心理上莫大的压力。

7.急诊重在改善现状与脱离险境而非找出病因

“你不是医生吗?怎么不知道孩子到底生了什么病?”急诊的目的在于“使病人在短时间内脱离危险”,至于病因为何,有时无法在急诊时得到明确的答案。不过急诊医生一定会提醒父母带宝宝再至门诊追踪,检查宝宝的现状是否有改善或恶化,家长们千万不要忽视门诊追踪的重要性。

8.配合医生

“医生啊,住院很麻烦,能不能不要住?我们要回家……”

在急诊初步治疗后,医生会按患者病情而有不同安排,可能是情况稳定后准许离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观察或办理住院,无论是哪一种,都是医生专业判断后的结果。不过,难免有父母不按医嘱而想自行决定去留,如该留院观察却执意要回家。医生说“一般情况下,会尊重家属意见让其离院,不过,会请家属签立‘医疗知情(自动出院)同意书’,避免无法预期的状况发生而引起纠纷。”

医生补充,有时生病患住院是考虑“回家后,家属无法提供良好的照顾质量,无法观察、判断宝宝是否有危急状况”,这时,就会考虑让病童住院。此外,“出生3个月内的宝宝发烧,多会安排住院检查;至于不满1个月的宝宝,一般都要求住院”。

9.就诊前,带齐物品以备不时之需

“啊,没想到宝宝要住院,我什么都没带,这么晚要到哪里买啊?”

急诊后,依程度不同有不同安排,可能是离院回家,也可能是留院观察或住院。

为了不让“要什么没什么”的窘状出现,医生提升,除了儿童医保卡,儿童健康手册,钱包与手机(含备用电池)必带外,出门前,还应帮宝宝准备必需用品,包括:尿布、湿纸巾、毛巾、欢洗衣物、装有开水的奶瓶、配方奶粉及干净奶瓶等,需适度准备几份,避免在短时间内无法回家之用,最好还要有安抚玩具以适时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更多育儿知识,请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比较好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jjgs/169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