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篇儿童意外伤害,70发生在家

时间:2016-11-22来源:急救故事 作者:佚名 点击:

数据统计,70%的儿童意外伤害,居然发生在家里!从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长就注重孩子营养、早教,但比起这些来,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应该放在第一位。但是,柚子姐姐发现,很多父母缺乏监护意思,以及在孩子发生意外时,完全不会急救,或凭经验施救,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会加重孩子的伤害。下面的文章,是百万微博粉丝大V,中国急救普及教育资深专家贾大成凭借过去50年的急救经验对于儿童急救的一些宝贵经验,家有小孩的父母一定要看,柚子姐姐也希望你看完后还能把文中的观点分享给身边的宝爸宝妈!文

贾大成不同年龄的孩子,会面临不同的危险为什么要重点来说说儿童急救?不是因为儿童急救和成年人急救在施救方法上有特别大的区别,而是因为儿童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孩子发育很快,刚生下来连转头都不会,转眼就会走了。根据婴儿的发育规律“2个月会抬头,4个月能翻身,6个月会坐,7个月能滚,8个月会爬,1周岁会走”,在不同时期,孩子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危险。4个月之前,孩子还不会翻身,这时候,如果孩子不小心被衣物、毛巾或被子掩住了口鼻,他们是没有办法拉开这些东西或者移位的,很可能会发生窒息。孩子4个月后会翻身了,8个月会爬了,从床上跌落的危险就大大增加了。生活中,很少有孩子从来没从床上掉下来过。1岁以后,孩子具有独立行走能力了,活动范围扩大,可能接触到的危险也增多了,烫伤、触电等意外伤害屡有发生。2?3岁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判断力不足,内心却又特别自信,底气很足,所以常常发生意外伤害。到了小学和中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知识、阅历、经验、独立意识、活动范围与日俱增,接触危险的机会也在不断增加,溺水、车祸等意外伤害越来越多。另外,孩子往往缺乏生活经验和危险意识,辨别能力和预见性都比成年人差,对危险反应迟钝,缺少避险逃生的知识和能力,这也是造成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比如过马路,成年人知道开过来的那辆车是否会撞到自己,是否应该快走几步或停下来让车先过,但是孩子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过马路是安全的,所以孩子被车撞到的概率就比成人高得多。几年前,我曾经看过一个统计报告,说中国每年有多万14岁以下的小孩因为意外伤害死亡。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个家庭要忍受巨大的悲痛,可能几代人都会陷入无尽的哀伤中!在我的急救生涯中,我抢救过无数病情危急的患者,但最让我痛心的,莫过于见到孩子遭受意外伤害,甚至死亡,例如两三岁的孩子不小心被花生、瓜子、果冻等异物卡住而窒息;由于家长的疏忽大意,孩子被烫伤、烧伤,或从楼上摔下;放暑假出去玩耍,孩子落水、溺水??这些意外伤害,都有可能导致不可挽回的悲剧。儿童的意外伤害70%发生在家里有关数据显示,儿童的意外伤害70%发生在家里。异物窒息、烫伤、溺水等是导致孩子受伤致死的重要原因。这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何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威胁孩子安全的因素却越来越多?作为监护人,家长对孩子的保护力为何如此薄弱?我认为,一方面是很多家长缺乏监护意识。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大部分又是独生子女,即使做了父母,可能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加上又都是第一次做父母,照顾孩子更是毫无经验;而如果由家里的老人来带孩子,虽然他们的经验稍微丰富一些,但因为其护理观念老旧,加上反应过慢,也可能无意中让孩子受到一些伤害。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面对意外,很多家长不会急救,或仅凭经验、感觉对孩子施救,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会加重孩子的伤害,后悔已经晚了。记得有一次,一位妈妈刚刚给暖壶灌完开水,顺手就把暖壶放在五斗橱上了,心想五斗橱这么高,孩子才刚满1岁,绝对够不着。没想到刚刚离开几步远,就听“嗵”的一声,孩子立即哇哇大哭起来,怎么回事儿?孩子的妈妈跑过来一看,暖壶掉地上了,开水浇了孩子全身。暖壶搁那么高,怎么掉的?答案就是五斗橱上面铺的台布。孩子一揪台布,暖壶就从上面掉下来了。不要小看台布,我还碰到过有的孩子扯台布把放在上面的刀子、剪子扯下来,结果把脸划伤了,或是把脑袋扎了。问家长们的时候,他们都说万万没想到。所以,我建议有孩子的家庭就别铺台布了,以防万一。避免家庭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除了不要用台布,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给窗户加装护栏,有没有必要?如果家里有小孩,无论住在几层,窗户、阳台等都应该安装护栏,不只为了防盗,更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从几层甚至几十层的高楼掉下去的事情,那真是凶多吉少。另外,安装防护栏不是简简单单安装好就可以了,有很多细节上的讲究。比如,护栏要么是封闭式的,要么高度不能低于1.1米,否则孩子很容易爬过去;护栏栏杆的间距不能大于11厘米,否则孩子很容易钻过去;还有,护栏必须是纵向的,要是横向的,不就等于给小孩安装了一个梯子吗?这些常识是保障孩子安全的基本保障,谁能说不重要?否则,孩子很容易处于危险当中,作为家长,应该格外警惕。从孩子一出生,很多家长就想着如何注重孩子营养、早期教育等问题,但比起这些来,孩子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应该放在第一位。让孩子从小树立急救观念和安全意识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命时报》的驻美记者曾写过一篇报道,叫作《18岁前必须学会急救》,文章对比了中国跟美国的急救教育状况,让我深深感到,中国学校教育里最缺失的一环就是急救教育。美国的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公民在18岁之前必须掌握全部基本的急救知识。国外的家长在孩子2?6岁时就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危险的,比如说,玩刀子会拉口子,玩火会烧着皮肤,塑料袋往脑袋上套会憋死人等。家长不光会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有危险,还会让他们亲身体验一下这种危险的感觉,并告诉孩子如何躲避危险。这些对孩子从小建立安全意识非常重要。到了小学,虽然孩子还没有真正接触急救,但国外的老师会教他们如何打(美国的报警、急救电话):要说清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的话,打完电话要打开房门,要是夜晚,就打开房间所有的灯光,让急救车能尽快找到。此外,尽可能说清目前最危急的状况,比如需要救助的人是意识不清还是胸痛等情况。最重要的是,说明等车的地点,比如一个高大的建筑物,或是一个标志性的建筑物。老师会教孩子,要对急救人员说清自己家住在哪个小区,自己在哪个商场或是马路的哪个方向等急救车,因为急救车随时随地都能停,不受交通标志线限制,自己要尽可能主动接应一下救护车,把救援人员带到患者身边,这样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这些急救教育,会对孩子树立急救意识起到很大作用,孩子可以受用一生。相对来说,美国因急救失误造成的死亡率要比中国低得多。前面讲过,意外伤害已经成为扼杀孩子生命的第一杀手。家长不能永远陪在孩子身边,守护着孩子,为他们避开所有风险。所以,家长应该帮助孩子从小树立防范危险的意识,适时教会孩子正确的急救知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能够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急救意识,在遇到危险或当身体出现不适时,孩子具备自救、互救的急救知识和有效的急救技能。另外,家长应该知道,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说得多不如做得多。孩子的好奇心很强,什么东西都想要摸一摸、动一动,家里的电源插座、煤气灶,孩子都想“伸把手”。就是因为这样,每年因烧伤、触电导致孩子发生意外伤害的事故不在少数。小孩玩火柴把家里点着的例子,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我还听过小孩在电器上撒尿被电死的事例。虽然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但危险不得不防范。比如,家里装修的时候,电源插座位置应该高于1.6米,避免儿童接触,电线也不应暴露在外;电风扇、电热器等电器应该有防护罩;家里的火柴、打火机等,最好都放在孩子看不见、够不着的地方;尽量不要让孩子接触到煤气灶、燃气热水器等。孩子大一些,家长就要及时对孩子进行防火、防触电的安全教育,可以把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告诉孩子。一般来说,形象的东西更能让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医院看看烫伤的患者,或许比对他说一千遍不能碰开水更有效。

所以为了孩子或者未来的孩子,我们要不要提前了解《未来领袖特训营》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呢?

我们为什么要那么努力的教孩子,为的就是

帮助一亿家庭更加幸福,帮助2.8亿青少年素养提升成为未来领袖

看看我们是怎样教孩子的吧!

《未来领袖特训营——初阶》

《未来领袖特训营——高阶》

《未来领袖特训营》十大核心

拥有强大的自我

让孩子拥有度人之心,度人者人恒度之

拥有丰富的情怀

成为一个值钱的人,而不是有钱的人

找到梦想,为梦想而学习

让孩子拥有精神世界

将来不是要找好工作,而是要创造工作机会给别人

提升记忆力,想象力,增强意志力与创造力

发自内心地孝顺父母。感恩才能幸福,孝顺父母者更得善缘

学会演说与口才,提升素养

请跟着下面的视频走进我们的神奇课堂???

《未来领袖学习周》

年1月16~18日(初阶)

1月19日~1月22日(高阶)

参会对象:7-18岁青少年(可复训至22岁)

任何领域的成就,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失败带来的终身遗憾!

青少年能否成为领袖,往往取决于关键的几步是否选对走好!

在孩子成长关键阶段的选择,将成为父母此生收益最丰厚的投资!

我们每年寒暑假举办的《未来领袖特训营》和配套的《智慧父母研讨会》一直致力于中国2.8亿青少年素养的稳健提升。

每年寒暑假开班,报名/咨询请回复后台“姓名+电话+未来领袖“”提前预约名额!

特别说明: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如何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jjgs/170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