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天,3人不幸猝死心源性猝死冬季高发,如

时间:2021-2-1来源:日常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

11月27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凌晨录制节目时,发生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逝世;

11月26日广东省卫健委副主任陈义平同志在电梯里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逝世;

11月20日,新华社记者徐勇因大面积心肌梗死不幸逝世……

短短8天内就有3例猝死的报道。

“猝死”这个字眼如此频繁地进入公众视线,牵动着亿万人民的神经。

随着现代社会日趋紧张的节奏,人们在熬夜线徘徊,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熬夜冠军”。看到此类报道的你,是不是开始进行自我检查,警惕自己有没有发生猝死的可能?

那么,什么是“心源性猝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避免发生“心源性猝死”?如何有效救助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人?今日,晚报名小医特邀湖南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敏和大家聊一聊“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其实是指由于心脏原因所导致的突然死亡。通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特征为出乎意料的迅速死亡。

猝死高危人群

“人们通常以为熬夜、剧烈刺激运动是发生猝死的根本原因。其实,猝死的原因与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王敏表示,猝死的根本死因是自然性疾病。

导致猝死的自然性疾病有很多,常见的可能引起猝死的自然性疾病有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肌炎、肺动脉高压、心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Brugada综合征、马凡综合征等心源性疾病;此外,主动脉夹层、急性颅内出血、肺动脉栓塞、严重电解质紊乱、急性会厌炎等非心源性疾病也可以引起猝死的发生。

一般来说,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的人群、吸烟者、肥胖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不过,生活中的某些诱发因素会加速或导致这些患者的突然死亡。王敏表示,如情绪过于激动、运动过度、体力透支、饱食、吸烟、做噩梦等都可能成为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其中,剧烈运动又没有及时晚间休息诱发的猝死常见于青壮年。

从时间上看,心源性猝死多发于冬季,气温越低发病概率越高。冬天天气骤然变冷,人体基础状况较低、血管弹性较差,血压很容易产生波动,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同时,凌晨是心源性猝死的多发时段,这个时候不管是熬夜、情绪过于激动或运动过度都极易引起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心源性猝死。

对于突发心源性猝死的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了解了猝死发生的原因和诱因后,尽可能避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我们应该从治疗基础疾病、控制危险因素着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心境,避免工作生活中造成精神压力,过度紧张或过度兴奋,平衡饮食。

王敏提醒,尤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猝死家族史的人群应着重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筛查。一旦发现身体出现隐患,应抓紧时间尽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远离猝死。

掌握心肺复苏术

把握猝死4分钟黄金抢救期。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的心源性猝死都发生在公共场所或家庭,当专业急救人员赶到实施抢救时,通常已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导致院外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极低。因此,如果事件第一目击者懂得急救知识,掌握了心脏复苏,一旦目击有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要尽可能把握黄金时间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为赶来的医生争取救援时间。

王敏特别提醒,对于心源性猝死,前4分钟是黄金抢救期。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存活率大于50%;4至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存活率仅为10%;超过6分钟存活率只有4%,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零。

心肺复苏术主要有以下步骤和注意事项:

1.发现有人倒地,首先确认周围环境安全;

2.检查病人的意识和呼吸状态,可采取拍打双肩、大声询问、观察胸廓起伏、触摸颈动脉等方式;

3.确定患者无心跳、无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将手掌放在病人的胸部中央,胸骨的下半部上(约为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另一只手的掌根重叠放于第一只手掌上,肩、肘、腕关节成一直线,利用身体的力量,以每分钟至次的速率来进行按压,要使成人的胸骨下压5至6厘米;

如果是儿童,按压的深度为胸廓厚度的1/3,大约5厘米,较小的儿童可以用一个手掌按压;

如果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则用两根手指垂直按压两乳连线稍下方,使胸廓下降1/3,大约4厘米即可;

心脏按压30次后,立即打开气道进行人工呼吸,施救者在打开气道的同时,应捏住患者鼻子,口对口包住嘴巴,吹气2口;

循环按压和通气以30:2方式进行,直到急救人员或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到达。AED一旦到达,立即开机按AED的提示来操作。如果现场没有AED或者没有条件进行人工呼吸,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同样有效。

长沙晚报官方医疗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rcjj/10707.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