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一本账rdquol

时间:2021-4-22来源:日常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部沿海半岛的象山县,距宁波市中心有着近一百公里的路程。由于交通不便,给当地百姓就医带来了诸多困扰。医共体建设的发展,开启了当地百姓就医的新篇章。

东海之滨,两港之间,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部沿海半岛的象山县,距宁波市中心有着近一百公里的路程。从象山县城到宁波市中心,需途经一座全长6.7公里的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及G甬莞高速路段。

由于地处半岛,交通不便,给当地百姓就医带来了诸多困扰。为改善县域内就医条件,年3月,医院为龙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成立。集团下设8家分院,承担辖区内约28万人口的日常诊疗工作。

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成立大会

“医共体建设一年多来,医院和各个乡镇卫生院连接起来,为百姓就医提供了更多便利。”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党委委员、副院长钱国告诉“医学界”,项目启动以来,医共体内部从人事管理、药耗采购、质量管理及双向转诊等七个方面了实现了统一管理。

“一本账”、“一把尺”、“一扇门”

要说医共体项目建设一年多取得的最大成绩是什么?钱国认为,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这一年多里,集团内部逐步落实了“七个一”,实现了对集团的高度统一管理与运营。

集团内部秉承“一家人”理念,按集团为独立事业单位进行统一法人登记的内部治理结构。将下属分院进行了法人冻结,党组织以及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均进行了改选和统一;在人事管理上,遵循“一盘棋”的原则,建立集团岗位统筹库,统一岗位设置,按实际需要统筹使用力量。

集团内部统一LOGO

“如总院融合丹城分院的儿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力量,实行人员上的垂直化统一排班和院区轮转。”钱国介绍,目前已自行考察任命分院副院长4名,组织选举并批复分院支部书记2名,总院下派分院挂职副院长2名,公开竞聘分院院长1名。

集团坚持“一本账”统分核算,财务管理中心设立统一账户,各单位各项收入必须纳入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总院和分院再进行分账核算。另外,坚持“一体化”药耗采购,设立以医共体为单位的唯一药品耗材采购账户,统一药品目录,药械价格统一谈判,实现统一账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支付。

在质量管理方面,实行“一把尺”的衡量标准,进一步加强“同质化”模块化培训及考核。还将信息资源结成“一张网”,建成区域会诊中心及云影像平台。

医共体内部还落实“一扇门”双向转诊制度。以连续医疗服务中心为枢纽统筹集团内和集团间床位、大型检查、转诊预约,畅通分院上转、总院接诊、康复下转等环节。

“医院专门制定了向上转诊及向下转诊病种清单,医共体内部转诊渠道十分畅通,并且医共体内部成员的单位之间配合的也非常好,”钱国表示,医共体建设之后,最显著的好处是,能够通过双向转诊制度,将各分院的住院床位综合利用起来,大大提高了分院的床位使用率。

绩效管理促进深度融合

为推进医共体深度融合,集团创新岗位绩效管理机制。首先对集团各成员单位的科室设置进行了规范。将所有成员单位视为一个整体,统一设置岗位统筹使用。

钱国介绍,集团内部设置岗位统筹库,整个集团共核定个岗位。定岗定编后,实际设置岗位数个,统筹库岗位47个,腾出空余岗位95个,作为集团内统筹使用,解决成员单位因特殊情况导致的岗位紧缺情况。

医院医疗健康集团

此外,取消工勤岗位16个、试岗32个,实行社会化管理,腾出空间,充实专技岗位。钱国表示:“实行岗位统筹管理制度,可以让人员在医共体内合理流动,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真正做到人员合理高效利用。”

集团内部也实行统一招聘原则,新招来的大学生、委培生也统一纳入集团统筹库。集团统一规培后,在成员单位轮转六年,轮转完成后进行集团内综合能力评估和考试,根据成绩和成员单位的岗位需求,固定到成员单位工作。

为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医院创新岗位绩效管理,突破“以岗定薪”的难点,在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下,绩效考核重点向关键岗位,一人多岗,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工作人员倾斜。

“原来的职称晋升制度是谁先到谁先聘,导致后上的人机会在不断减少。”钱国介绍,为了迫使医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医院的管理效率,医院将岗位管理与职称评聘挂钩。“特别是高级职称,完全靠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实施聘任,员工的岗位竞争意识明显加强。”

核心抓手:强龙头、强基层

如何使医共体建设获得更稳定持续的发展?在钱国看来,最核心的两点:一是强龙头,二是强基层。

首先,总院要做到“强龙头”,而强龙头的关键之处是必须要加强学科建设。为了做精、做强学科,医院明确了重点学科三年规划,整合人、财、物资源,充分发挥各学科主观能动性,整合不同领域医疗资源,形成团队合力。

同时,按照学科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的管理和动态考核。搭建学科建设平台,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医疗资源的合作与交流。

急救中心

据钱国介绍,医院共成立“名医工作站”15个,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知名专家成立名医工作站,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疑难杂症。还积极整合集团内外资源,建成象山儿童医学中心、骨质疏松与骨病中心、呼吸病中心等专病中心。

钱国透露了这样一组数字:年,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3.51%;住院人次人次,同比增长6.55%;手术例次,增长8.17%。

“强龙头是做强医共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方面也要做强基层。”钱国说,医共体建设的一项重要的目标是,到年底,县域就诊率要达到90%,基层首诊率达到65%左右。所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加强对基层诊疗能力的建设。

为此,集团制定了发展规划,确定各成员单位的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明确总院建设象山县疑难病诊疗中心及象山县健康促进中心。基层分院共打造基层重点特色专科8个、护理专科门诊32个。目前,分院已开展了二类手术和胃镜检查。

此外,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公卫服务能力,加强“医防融合”。公卫专员列席集团党政班子会议,参与讨论、解答、筹划公共专业问题。

集团也注重分院医务人员技能提升,开展急救、慢病模块、护理、5S管理等项目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病房教学、门诊教学等形式,累计培训医师、护士、药师、乡村医生超过人次。基层首诊情况明显好转,分院就诊人次及业务收入显著提升。

钱国透露,年1-12月份医共体内双向转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人次,上升了%,其中各分院上转人次,总院下转住院43人次。

打造全专融合的慢病管理“象山模式”

在慢病管理上,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按照《象山县慢性病专科联盟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在每家分院都开设了糖尿病、高血压工作室,打造了一套创新的“慢病管理全专融合”新模式,即搭建“3个一”组织,落实“3统一”保障,促进“4统筹”服务,实现“慢性管理全专融合”。

医院门诊综合服务中心

其中,“3个一”指专家队伍、骨干队伍、工作室;“3统一”是指慢病用药、培训内容及诊疗规范的统一;“4统筹”是指统筹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培训内容及转诊随访。

此外,医院组成“全专融合”新团队。总院专科医师按需融入家庭医生团队,组建40支“家医全专融合”团队。钱国强调,尤其在此次疫情中,在对发热病人的全周期管理、慢病患者的随访和居民健康管理方面,家庭医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年,医共体内成员单位重点人群签约率为66.7%、续签率67%。重点人群主要包括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孕产妇及患有精神疾病的特殊人群。

“每年,家庭医生签约的人数和比例都在增长,但对于我们来说,续签更为重要,”钱国说:“续签代表着居民对我们家庭医生工作的认可和信任。”

疫情期间凸显优势,上下联动成效显著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象山一院医健集团充分发挥医共体的组织优势,人员统筹“一盘棋”、上下联动“一条心”,防治体系“一张网”,以最快速度、最严措施、最大合力迅速进入抗疫战斗状态,在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中发挥重要作用。

医院紧急成立集团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全力以赴保障总院一线医务人员和分院排摸随访医务人员的防护物资需求。

医务人员参与疫情防控救治工作

在疫情期间,医共体的总院-分院-村卫生室联动机制成效初显。医院,全力救治患者,各分院、村卫生室负责开展地毯式排查,针对居家医学观察人员进行随访,走村入户做好传染病防控的科普宣教工作。

另外,医共体下医防融合联动机制优势得到实证。钱国表示,实现医防融合的关键点在于医共体内的信息共享机制。医共体总院与分院之间将医疗信息整合,打造集团内防控信息“一张网”,实现了集团内发热病人就诊信息共享。

“这一方面完善了本次疫情重点人群的监控信息,为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另一方面落实了“分院分诊-总院接诊-社区随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最大程度上提升防控效率,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医务人员合影

集团还以县疾控中心为主力,融合公共卫生联络员力量,建立了集团下的公共卫生管理中心。使疾控中心与集团在病例报告、样本采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以及疫点疫区的消毒处置等方面实现无缝衔接,融合紧密。

钱国对公共卫生管理中心的工作做出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对防控力量薄弱的分院及时安排支援力量,充实分院的防控能力,促进各分院协同有序地开展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县域医共体的整体综合疫情防控能力。”

钱国反复强调,集团设置的各个职能科室,无论是公卫管理中心,还是医务管理中心、护理管理中心等,都隶属于集团。“这就意味着它们对每一家分院负责,它既是总院的职能科室,也是各分院的职能科室。”

下一步,医共体将着重在“强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化三医联动、统筹绩效与岗位”等方面力求更大突破,全面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和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切实提升群众对各医共体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专家介绍

钱国

医院医疗健康集团

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内分泌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

现任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区域疾病标准化管理与建设分会委员、浙东糖尿病联盟副理事长宁波市老年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主任委员、宁波市中西医结合慢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医学会科普分会委员。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系,从事中西医内科、内分泌科专业工作多年,在内分泌常见疾病如糖尿病及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等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多项科研项目。来源:医学界智库作者:杨丹丹校对:臧恒佳责编:崔佳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rcjj/1157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