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来拯救中国ldquo儿科医生荒
儿科“医生荒”持续蔓延在医疗界早已是旧闻,儿科医生不赚钱,医生纷纷抱怨并离职,“全面放开两孩”政策无疑将加剧这种短缺。
就看一封一位儿科医生的自白:
一个娃娃看病,五六个大人盯着我
11月24日,周末,我下午1点过才吃上午饭,没扒几口,就放下了碗筷,又有家长带着咳嗽的患儿来看病了。
从医5年来,早已习惯了没有周末的生活。经常清早8医院坐诊,一直要工作到第二天中午12点。连续工作的30小时,不断有家长带着咳嗽、发烧流鼻涕的幼儿前来问诊。一遍遍重复相同的话。有时候,一个孩子生病,两家人来五六个人陪伴看病。交流病情,五六双眼睛盯着我,压力非常大。
儿科护士的压力更大,因为给娃娃输液,一旦没扎准,家长就很容易控制不住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发生打人事件。
到了值班的晚间,时不时会有呕吐或肠痉挛的幼儿前来问诊,连个囫囵觉都睡不上。第二天白天,还要一一查房,并修改完接管患儿的医嘱。有的娃娃家长看不到我就很焦虑,抱怨咋又换医生了。我回到家后,时常还会因为患儿家长要求,医院安抚。除了一遍遍解释病情说明原因,我甚至要拿着书本跟家长解释。最近很多输液治疗肺炎的娃娃,通常需要一周左右的疗程,但刚输了一两天,家长就来问,怎么娃娃还在咳嗽。甚至有些住院的娃娃连饿了哭了,家长都来找医生。
在我看来,要缓解医患矛盾,需要在国民教育中多普及一些医学常识。这样才能够遇事镇定,不盲目焦虑,而不是对着医生护士一顿辱骂,最后再奉上一句:“对不起,我不懂,娃娃生病我焦急。”
医院儿科主治医生杜渊
(来源:华西都市报)
孩子得病,家长很容易对医务人员发火,这让儿科医生们的心“很受伤”。工作累,收入低,则是一线儿科医生工作的总结。
饮鸩止渴“救火”措施遭遇尴尬
面对“儿科医生荒”,年7月,国家卫计委发出了《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中指出,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
这样的“救火”措施让儿科医生们多少感觉受到了侮辱,因为看起来是向外界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儿科是劣等医生。但实际上,急诊和儿科需要更高素质的人才。
本科免费培养计划,能破解“儿科医生荒”?
中国虽已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但是却面对着一个尴尬的现实:儿科医生数量也逐年下降。
《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数据显示,近5年来,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的水平相比相去甚远。
儿科医生减少,与中国医科院校临床儿科医师毕业生减少有关。广西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主委钱学明调研发现,从1999年起,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止招收儿科专业,目前中国仅有重庆医科大学、医院等5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从1999年到今年的16年时间里,中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
“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医生荒’现象将继续加剧,变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在1月23日开幕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钱学明提醒有关部门
- 上一篇文章: 医院招聘儿科医生ldquo
- 下一篇文章: 医院年见习儿科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