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业务市第一医院院开展首例经后
时间:2017-2-13来源:野外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次
近日,医院开展了首例经后路颈椎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者男性,60岁,7月24日骑车时不慎摔倒,屈曲位损伤,前额皮肤擦伤,行颈椎CT检查,示齿突骨折,医院骨二科以“齿状突骨折”收住院,经诊断患者属枢椎齿状突ⅡA型骨折并寰枢椎脱位具有明确的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融合术指证。患者入院后积极给予硬颈托颈部制动,完善颈椎侧位及张口位片,完善颈椎CT三维重建检查,诊断为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稍有不慎活动,极有可能造成高位颈髓受压,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给予持续颅骨牵引,由于转院风险较大,经患者同意,医院李牧教授做技术指导,魏传银主任医师、孙鹏主治医于7月24日,为该患者行局麻下经后路颈椎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手术取得成功,经过一周的康复期,现患者生活基本自理,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相关链接: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及治疗齿状突骨折是常见的颈椎损伤,致死率为4%~11%,占所有颈椎骨折的10%~20%。齿状突起自枢椎椎体,因其形状而得名。齿状突具有不规则的解剖学形态以及与寰椎间的独特的解剖关系,与高位颈髓及椎动脉的关系密切,手术中稍有不慎便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明确的外伤史,如车祸、高处跌落、平地跌倒等。枕颈部疼痛是齿状突骨折最常见的症状。也可见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头颈部不稳,呈强迫体位。患者常常以手扶持头部。一部分患者可见上肢无力、下肢僵硬等,或出现迟发性脊髓病。对于齿状突骨折的可疑患者首先进行颈椎前后位、侧位及张口位X线平片检查。由于枕颈结合部周围解剖结构的遮挡,X线平片对一部分齿状突骨折并不敏感。因此,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齿状突骨折的患者,应进行CT薄层扫描,并对轴面CT进行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以免遗漏上颈椎的骨性损伤。对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或基于齿状突骨折是否合并寰椎横韧带损伤的考虑,应进行颈椎MRI检查,以评估寰椎横韧带的完整性。一般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Anderson-DAlonzo分型):Ⅰ型是齿状突尖部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撕脱骨折,较为少见。Ⅱ型是指涉及齿状突颈部的骨折,此型骨折最为常见并且不稳定,可见向前或向后移位。Ⅲ型是指延伸到枢椎椎体的骨折,骨折端下方有较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ⅡA型,即部分Ⅲ型骨折为齿状突基底的粉碎骨折并伴有游离骨片,这种骨折的亚型被称为ⅡA型。未经治疗或治疗不当的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率为42%-72%,且同时存在潜在的寰枢椎不稳定,一旦发生移位就可能导致脑干、脊髓等的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严重的四肢瘫痪、呼吸功能障碍、甚至死亡,所以,应根据齿状突骨折的类型、移位及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采取积极而恰当的治疗措施。一、非手术治疗对于任何怀疑有齿状突骨折的患者,首先都应该对颈椎予以临时固定,一般以较硬的颈围固定,在搬运、检查的过程中保持固定。对于没有移位的齿状突骨折,一般采用Halo架或头颈胸石膏固定8-12周。对于有移位的齿状突骨折,应予以颅骨牵引,牵引重量逐渐增至3kg左右,最重不超过5kg。对于前脱位的患者,头颈双向牵引更易使其复位。牵引过程中需随时床边照片了解复位情况,以免过度牵引,发生危险。当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后,在牵引状态下予以Halo架或头颈胸石膏固定8-12周。
二、手术治疗
1、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术适应症:齿状突骨折Ⅱ型及ⅡA型,特别对于Ⅱ型骨折有下列情况者,骨折分离向后移位,或移位4mm,成角30°,年龄40岁,多发伤,保守治疗后仍骨不愈合。手术目的:恢复解剖序列,直接对骨折处加压固定;保留寰枢椎关节运动;早期功能锻炼。2、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适应症: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手术目的:稳定并将寰枢关节融合在解剖位置。北京哪间医院看白癜风最好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 上一篇文章: 正能量中医院的故事系列报道之十九
- 下一篇文章: 学分加油站小儿新业务新技术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