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缺口20万,将来谁给你的孩子看病
良医导读
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儿科大夫的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而这种高压工作环境和收入回报的不平等,造成儿科医生的严重短缺。将来我们的孩子生病了,还有大夫给看吗?
最近,两条新闻将儿科医生推上了风口浪尖:
7月26日凌晨,一名2岁多的患儿章某章在浙江大医院,因抢救无效死亡。医院的“不积极治疗”导致孩子死亡,例举了种种细节如“二线医生不在”“忽视孩子的病情”。然而一些医生朋友从细节可可以看出,主治医生并没有家属所说那么不负责,双方错在缺乏对病情的沟通上。
7月28日湖南省卫计委医学考试中心发出通知,将采用“定向加试”的特殊方式招募医生,解决院前急救和儿科大夫的急缺。然而微博上传来一阵唏嘘:
泌尿男科Dr朱:原本就够简单的资格考试,还要降分,换句话,就是一帮原本不够资格的人跑去做儿科医生和院前急救医生德鲁喵肥美多脂:毕竟降分比涨工资容易,反正我认识的是没有想干儿科的。事实上,中国的儿科医师正面临着巨大危机。中国儿科医师短缺的情况不仅一直存在,并且他们的数量还在不断减少。这或许是儿科医患冲突频发、儿科医生招不到人的主要原因.
中国到底缺多少儿科医生?
医生/儿童=0.说明了什么?
年,中国平均每千个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来为他们治疗,换言之,面对中国2.2亿14岁以下的儿童,儿科医师的数量居然只有9.6万。
而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与这个比例相较,中国儿科医师的短缺数至少达到了20万。
(数据来自中国医院许巍等年12月在世界儿科权威期刊[PEDIATRICS,(6)-]撰写的文章《中国儿科医生面临危机:去留两难》)
中国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
1、儿科经常成为医疗纠纷的“重灾区”
儿童的症状不典型,父母各种惯,治疗起来比成人不知道难多少,七十多的老人因病离去,大多数人会选择接受,七岁的小孩离去,大多数人会拿刀剁我。by知乎网友吴悠天天早去晚归,科室却是最不挣钱的。每天回家了还要操心各个病房的孩子。不同岁数的小孩儿用药量和大人不一样,配药稍有不慎就会出事。我妈是儿科护士长,快50的人还天天的晚上8点9点再回家(非夜班)。By知乎网友刘abby2、儿科医师赚的钱远不如其他医师赚的钱多。
3、儿科医生培养渠道被堵
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年起停止招生,。
培养一个儿科医生,需要医学专业本科5年、硕士3年,毕业后要参加5年的严格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历经13年磨炼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
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让儿科医生成为“无根之木”。
儿医短缺的“恶性循环”:
1、医生少→看病难
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提供的数据,医院在最繁忙的时候平均一天约接待名儿科门诊病人。儿科门诊只有40-50名医师,每位医师一天需接待80-名儿童,有时候甚至高达名。
医师们早已习惯高强度工作,不眠不休的接待患者,
人们也习惯儿科诊所大排长龙,挂个发烧号也要等上3小时
2、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
儿科医生的缺口导致了医生超负荷工作,而这一窘境不能被家属理解,于是医患关系在儿科更为紧张。
丁香园披露过,中国儿科医疗暴力事件每年以近20%的速度增长,年曾发生过5起儿科医护人员由于医疗纠纷而受伤或死亡的案例,年7起,年10起,年15起,儿科医师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危险。
3、医患关系紧张→医生进一步减少
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需要体制上、医院经营模式上的转变,需要政府投入更多医疗资源。但对医患双方来说,当前最有效的,是“双向理解”。
双向理解:家属应理解医生的工作强度
医院接待的病人已经超出负荷。今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日门诊量已达1.5万人次;医院的日门诊量也曾在去年创下1.3万人次的新高
医生真的很忙。羊城晚报记者曾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一名儿科医生诊室,目睹了一个医生一小时看了12个小患者,早上7医院,晚上12点下班的工作节奏已成常态。有的女儿科大夫因工作压力大,造成内分泌失调闭经。医生也是人,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令他们不堪重负。
双向理解:医生应理解患者的“求知欲”(by知乎网友刀逼)
医院的事件,知乎的一些医生用户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患者家属想要知道的是医生为什么没有“积极”干预?在孩子病情看似“最严重”的时候,二线在哪里?主任为什么没有ICU的钥匙?
诚然,医生基本上是没有责任的,医院的申明很正确,未来医疗事故认定肯定也不成立。但这种责任并非技术上的,而是源自“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承载于“沟通”,升华到“共情心”上的。
各位医生同仁请想一想,在医院,你们有没有对某个患者不耐烦?有没有近乎恼怒地呵斥患者?有没有轻佻得和没钱患者说这个那个很便宜的?不要和我说没有,我是医生我也经历过这些种种。利用专业壁垒转嫁负面情绪,让患者背负心理负担,是很不道德的。(
知乎网友刀逼)那么,医生有义务给病人讲解病理吗?
中国的医生并不擅长解释病情。医学院从来没有广泛开设过关于医患沟通技巧的任何课程。我们在医学院做了5~8年不等的书虫,钻研的都是怎么治好这个病,并没有人提醒我们沟通技巧有多重要,教我们如何把话说得深入浅出或如何让病患疯狂地爱上你深刻地信任你。by知乎网友陈语岚
病人都喜欢把自己的病问得一清二楚,可以用两三句解决的我一般会回答。如病人问: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区别。我回答:就像一块钱和十块钱都是钱,但它们是不一样的。皆大欢喜。
如果找不到方法用一两句解决的,我会说:我学了这么多年,这一两分钟讲不清楚,要是让你误解了,我罪过更大。病人大多笑笑。
科普不是我想讲你就能听得懂的。门诊时间大多很短,哪怕是好老师也不能完成这种短期培育吧?更何况好老师比好学生少啊!门诊上强力玩科普,其实害处更多。by知乎网友刀逼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分布不均、供求矛盾冲突的何止医疗行业。但医疗行业不同的是,从业者本身也是人,也有很多身在体制中的无奈,希望医患双方共同理解,相互体谅。一个没有儿科大夫的社会,如何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呢?
内容来源:知乎问答:医生有义务给病人讲解病理吗?知乎问答:为什么大多数医学生不愿意做儿科医生?掌上医讯:拿什么来“拯救儿科”?羊城晚报:广州儿科医生有多忙?最多一天接诊名患儿图片来源网络(存侵删)—————华丽分界线—————
在互联网+时代,助力医学工作者实现社会价值,开启互联网医学元年!
- 上一篇文章: 有些偏方不能信更不要乱尝试会出大
- 下一篇文章: 2016年执业护士专业实务真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