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行业的殇与机新华网客户端
时间:2024/1/12来源:会展市场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来源:东北新闻网“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今会展行业的展会最合适不过。眼下,参展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拓业务渠道的重要途径,每年中国举办大大小小的展会预计有万场,每个地区每个省都有展会,展会的内容也几乎包含了各行各业。但同时,随着“会展经济”的蓬勃发展,其发展“痛点”也在不断的显现。一方面是展会的成本在不断增加,参加一次展会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但参展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一方面则是招展难、展会周期短、展会用户维护难、信息不对称等各种问题屡见不鲜。而在这一过程中,业内人士也在思考,传统的展会模式如何结合现代化的手段,突破瓶颈,继续发展。投入1元既可收获9元甚至是十几元这块“城市的面包”很诱惑短短几天就可以产生几个亿,甚至十几个亿,这对其他行业来说或许是个神话,但在会展行业却时时在真实上演。会展业冠有“城市的面包”、“城市的名片”、“城市经济的助推器”之名,对当地经济影响力非同寻常。以落幕不久的第四十二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为例,短短的两个星期,电影节不仅聚集了拥有高消费能力的明星以及影视界大腕,更汇聚了成千上万的影迷,这些人加在一起所产生的‘吃喝玩乐’是个巨大的数字。据会展行业相关人士估算,这场明星和影迷的盛宴所产生的产业带动系数预计将超过1:15,即在会展活动上投入1元钱,就将在当地的相关产业中产生超过15元的实际产出。根据香港展览会议业协会数据现实,香港展览业给香港经济带来了超过50亿美元的进账,约占香港GDP的2%,并带来了多个就业机会。再看“世界互联网大会”,短短三天,吸引了全球互联网行业的精英汇聚乌镇,参会嘉宾、媒体代表、非正式代表总人数超过多人,这些人的吃饭、住宿、购物、旅游、娱乐等消费给乌镇产生了至少万元的产值,对周边地区产生了8亿元的产值。短短3天能带来近9个亿的产值主要得益于会展经济的“带动效应”,有专家预测,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而一些知名展会的带动系数将更高,如义乌的义博会带动系数达到了1:13,广交会的带动系数则可以达到1:15。也正是如此强大的“吸金力”,让中国各省市都非常重视会展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成功举办国际汽车展、APEC会议、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G20峰会等一系列国际性会议,同时也涌现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杭州等这样一批优秀的会展城市。成本高、周期短、信息不对称……传统会展行业面临一系列挑战眼下,会展行业已经成功走过30多个年头,而在发展过程中,传统展会的弊端也在不断显现。“每年的展会太多了,嘘头都很足,但展会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适合自己,这些往往都是未知数,有时候就会担心参展费用打水漂了;确定参展后,还需要面对大量的服务对接工作,非常繁琐;此外,线下展会周期有限,往往只有几天,能够对接到的商机也有限。”这或许是每一个参展人都有的切身体会。而这些体验也恰恰是传统会展行业最大的痛点。首先,展会数量繁多、同质化严重,参展商对参加展会的形式、效用和意愿呈逐渐下降趋势;其次,参展过程涉及供应链过多、信息碎片化且不对称,供需双方不能进行有效地筛选和匹配;另外,由于时间、空间和距离的限制参展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却难以达到有效的宣传和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传统会展行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依托互联网将原本孤立的信息相连,通过大数据完成信息交换与共享,可以打破行会展行业固有的信息传输通道,使得“信息”所具备的巨大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有参展商表示,参展已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面对面”与新客户交流,开拓市场,更可以维系老客户,但是,如果传统展会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采购商既能在展会现场看到实物,面对面洽谈,又能在线上继续交流合作,增加品牌曝光率,更可以借助互联网效应,实现合作价值的最大化。数字经济时代会展行业的新思考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一系列新经济、新业态正在兴起,而数字经济作为推动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和实体经济充分融合的重要驱动力,已经成为各行各业
- 上一篇文章: 会展行业的经济趋势带动城市的发展效益
- 下一篇文章: 会展行业的殇与机新华网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