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中医临床秘传实用方

时间:2018-3-26来源:灾难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

妇科中医临床秘传实用方

1:少腹逐瘀汤在妇科临床中应用实症   药方分析如下   药方组成神应验方传   当归9克灵脂6克赤药6克蒲黄(生)9克川芎6克   茴香7粒元胡3克干姜(炒)三片没药6克官桂3克   本方以当归、赤芍、川芎为主药,活血祛瘀,养血调经,辅以五灵脂、生蒲黄、元胡、没药,其中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祛瘀止痛,进而可推陈致新,没药散气、通血滞、消肿定痛、祛腐生肌,元胡为气中血药,善行气活血,气行则血行,为止痛良药,四药相配,共奏散结定痛,祛於生新之功也,以小茴香、炮姜、官桂为佐药,温经散寒,理气止痛,并能引诸药直达少腹。   适应证:   本方专治瘀血为患的妇科多种疾病。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白滞,皆能治之。   上述诸证,相当于我们在妇科临床中常见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症瘕、不孕、坠胎、小产等疾患。   辩证要点:   1、所见经血其色或黑、或紫,其质有块。   2、腹痛、少腹尤甚,疼痛性质,多见绞痛、冷痛、胀痛、或刺痛、痛不移处,且痛柜按。   3、瘀结不散、瘀久成块,故腹腔可触到积块。   4、有诸内必形诸外,察舌尖边,或体,有瘀点或瘀斑,或舌质紫暗,诊断见弦或沉涩。   临床加减:   胸胁乳房胀痛者,加郁金、川栋子等疏矸理气之药,少腹胀痛甚、或冷痛,可加香附、乌药、葫芦巴、等理气开郁止痛。腰酸、膝软乏力,加川断、寄生、牛七、杜仲、巴戟之药,以调补肝肾,身倦乏力短气者,去五灵脂、川芎,加党参、黄芪、白术等益气健脾之药,滞下量多、色白、质稀,或四肢不温,使溏、面目虚浮者,去五灵脂,当归少用,或不用,重用炮姜、官桂,加苍术、白术、茯苓、黄芪、炒苡仁等健脾利湿之药,积聚、或少腹胀满硬痛,按之有块者,可酌加三梭、莪术等行气活血、开郁结之药,并可适当选用昆布、海藻、穿山甲、鳖甲等活血软坚消积之药,甚者,则可酌加上鳖虫、水蛭、虻虫、全蝎、蜈蚣,以剔络逐恶。若见崩漏量多、有块或淋漓不畅、腹痛甚者,可加三七,以化瘀止血定痛,兼及血气虚者,可加重北芪、党参、山鹤草等,益气化瘀止血。   病变活用:   2:月经理少、淋漓   证候:经未量少、不畅、色淡、有紫黑小血块,经前及经行少腹胀痛、喜温喜按,持经一二日,净后又复来,一月三四见伴有身倦乏力、头眩心悸健忘、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不成寐、纳呆、脉搏细暖无力,舌尘边有斑瘀点。   辩证:   因宿瘀不去,乃是前投滋补剂不应者也,新血难生之故,脏腑失养,经水失源,故经来量少而淡色,外观虚候,瘀阻胞宫胞脉,新血难以归经,故见经前腹痛,经水淋漓,有块。   用药:   当归9克、官桂9克、首乌30克、赤白芍9克、五灵脂9克   川芎6克、生蒲黄9克、炮姜4.5克、小茴香6克、   3:经闭   证候:   面色青黯,少腹胀而冷痛,冷坠减,3~4天后自行缓解。开始时,按之痛增,热敷则减,经水半年未见,带多清冷,腰痛困酸,尤以下肢关节疼痛更甚,屈伸不利,但结节、红肿、变形、下肢如冰、舌青黯、脉沉弦。   辩证:   因经期感寒,余血未尽,凝滞胞中,冲仕阻塞,致经闭腹痛,寒湿之邪乘虚侵于筋骨,发为痹痛。   治法:   温经散寒,通经活血。   用药论变:   当归9克、没药9克、地龙12克、赤芍15克、炮姜6克   独活9克、川芎9克、茴香9克、葫芦巴9克、五灵脂9克   桂枝9克、生蒲黄9克,牛七15克、   4:痛经、不孕   证候:   月经后期:量多少不一,经色黑有块,大者如鸭卵,经前腹痛、喜暖不喜按、痛牵腰背,伴有恶心、头痛,不能饮食者,脱腹胀痛、月经块下痛感、脉沉弦、舌黯、边有瘀斑、苔薄白。   辩证:   寒凝血瘀,胞络失畅,故经水后延瘀血阻滞,不通则痛,发为痛经,经水不调焉能有子。   治法:温经、化瘀、止痛。   用药:   当归9克、没药6克、川芎6克、炮姜4.5克、赤芍9克   小茴香9克、五灵脂9克、官桂6克、生蒲黄9克、制香附9克   元胡9克、乌药6克   5:崩漏   证候:   少腹满闷疼痛,以右侧为甚,疼痛拒按并有牵掣胃脘胀痛,阴道出血量多,有块,诊脉沉弦稍滑,舌胖暗淡。   辩证:   素体宫寒,内有缩瘀,而见月经后期,不孕,久瘀不去,迫血块缺口而出,发为崩漏。   论治法   通用,应当暖宫、逐瘀、止痛。   用药:   当归9克、五灵脂9克、丹参30克、赤白芍9克、小茴香9克、   三七粉6克、(冲服)、没药9克、炮姜5分、川朴9克   生蒲黄9克、官桂9克、   续变加上方:去三七、川朴,加党参、白术、   6:症瘕   证候:   腹部胀痛,以少腹为甚,喜暖、滞多,有腥味,伴四肢酸、懒、低烧潮热、心烦、纳呆、脉沉弦迟,舌淡有紫斑。   辩证:   寒凝瘀之积证,良由漏证过用寒凉骤补,血虽止,而未澄源,故使经水内蓄胞官脉,日久凝为积块,造成经行量少、不畅,经水淋漓不净,造成经不来潮,“象造成左侧输卵管肿瘤”。   治则用药:   当归12克、肉桂6克、香附9克,赤芍15克,元胡9克,生蒲黄9克,土鳖虫9克、   川芎9克、小茴香9克、五灵脂9克、三棱9克,莪术9克,没药9克、炮姜6克、   地龙9克

  7:堕胎小产   证候:   流产后,而阴道出血淋漓,色紫挟血块,血污,腹阵通病及阵发性绞痛,快下痛感,合而流产二三个月者。   续用药治则   服上少腹逐瘀汤,再服女金丹调经又复服少腹逐瘀汤理之。   归缩〉   大凡少腹瘀血诸症,舌边或舌尖呈现黯紫、青紫(有时并见口唇亦紫黯),舌边舌尖每有青紫色瘀点,重则瘀斑成片,切脉多见沉弦,或沉涩,沉主下焦主里,弦涩,多主血行不通,气滞血瘀。后继者,临床放胆应用本方,化裁治疗,无有不合之效理。   本方药物组成以辛温香燥之口居灵,整方也都偏于温燥,故治疗中宜注意辩证施治予加减,除特殊情况,用药切不过剂,以免用力津耗血,变生他证,灭我之方威,自思精创,大胆变用,增师发题也付注,妇女之性,病情多变复杂不具一一全举复录而出,为者后创。   8:急性乳腺炎(乳疮)治验   证候:   乳房局部肿痛,常产生形寒壮热、纳食不思等全身症状,重者乳块肿大,拒按难触,欣热疼痛,乳汁凝滞不通。   辩证论质: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疏通乳络、消肿散结。   用药法则:   土茯苓15克、忍冬滕30克、半边连12克、蒲公英12克、   川楝子9克、牛旁子9克、败酱草12克、枯蒌皮9克、   王不留行12克、广郁金9克、连翘9克、   山桅子9克,   上十三味水煎服日三次。   加下用生大黄、川柏各等分研末加冰片适量外敷万可胜。   9:当归芍药散为主加减治疗妊娠和妇产科等各种疾患。   本方原出(金匮要略:)主治妇人怀娠腹中疗痛主芳。广泛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1、治疗习惯性流产案。如一女性,29岁,婚后三年流产三次,致未子女,此人平常身疲乏力,易于感冒,有过敏性鼻炎,及多麻疹病史。月经量多并有经前腹痛及带下病等。以投予当归、芍药加小茴香、牡蛎,属其常服此药共治疗一年三个月体质健壮,感冒和过敏性素质鼻炎全愈。妊娠正常、易无流产之忧。   2、治疗原发性或继发生不妊不育症、流产、早产案。一女姓,29岁,婚后三年未孕,伴腰冷懒倦,易患膀胱炎,并脐下寒冷感。按当归芍药散七十余剂,脐下冷感全罢,数月复诊,已孕三个月,足月后产一男婴。   又治一女,29岁,婚后五年曾流产三次,平常月经少,脐下冷寒,左乳头凹陷,按当归芍药散加附子、黄柏连服三个月,月经正常,且身已怀孕次年七月已娩一男婴。   当归芍药散如下:   当归14克、白芍18克、川芎10克、白术20克、   茯苓25克、泽泻12克   10:痛经不孕证史记   杨×,女,34岁,就诊:自诉结婚十四年不孕,常患经痛,经潮前数日即感腰痛及小腹胀痛,并时胁肋乳房,亦酸胀不适,经行少腹疼痛剧烈汗出呕吐,不可忍耐,坐立不安,如临大病,经量少而色暗淡不泽,历四天后始渐缓解,随下清白带,察其脉象沉弦,舌苔薄白,面色晦带,精神萎颓,脉证合参。实为血海空虚,胞宫寒冷,肝郁气滞,寒阴血涩而然。   药物用:   当归12克、川芎5克、灵脂10克、延胡10克、香附10克、柴胡10克、   合乌15克、白芍12克、甘草3克、吴萸7克   复诊上方,连服四剂,小腹剧痛见减,胁乳酸胀已除,经量增而转红活,惟白带下时腰腿酸软。腹部有冷感,脉沉细而弱,左关带弦,苔白薄而润。用温经汤加味。   处方:   党参15克、当时12克、白芍12克、法夏12克、   阿胶12克、吴萸10克、麦冬10克、延胡10克、   粉丹粉单皮7克、川芎6克、肉桂5克、艾叶5克、   甘草3克   三诊,进上方五剂后,经带诸症经基本消失,嘱暂停药,于下次月经来潮前五前天依次照服初复诊方。   四诊于第二个月经汛后期,自诉两月未经服上二方后,痛经除、白带止,惟下腹部尚有冷感。且微痛、喜按,苔白薄而润,脉沉细而弱,于是拟加减艾附暖宫丸为汤,十五剂。   黄芪15克、当时12克、熟地25克、川芎5克、肉桂5克、菟丝子10克、   艾叶5克、香付10克、白芍10克、续断10克、吴萸7克、甘草3克   一年后孕一男婴。   论评: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畅通,月事以时下,始易不孕,苦肝郁寒凝,气滞血瘀,则可导致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必不受孕。故婚十四年无子。原有肝郁血虚,塞阴胞宫,因而气带血涩,经年累月痛无已时,采取疏肝理气,温通行带不为届期守方服药,故痛经得愈获妊娠。   经期口唇紫肿   患者于××,女,26岁,未婚工人,自诉半年来,每适经期来潮,环唇青紫,肿胀痒痛起泡,言语纳食不使,半月不消,下次又发。就诊追问经期正常,经色紫黑或褐色,量大有块,少腹冷坠绞痛难忍。面色紫印,齿龈紫黑,舌质紫黯,适边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内阻,治以温经活血,散瘀止痛,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味。方药用:   小茴香3克、干姜6克、肉桂3克、没药6克、川芎6克、   延胡10克、全归6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   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服三剂环唇肿胀痛痒消除,唇面部分紫色转红、量多快少、少腹冷坠绞痛及环唇肿胀痛痒未出现,唇齿龈面部红润。随访经水调畅。   张××,女,19岁,未婚,工人,三月来每经期,口唇青紫,肿痒以上唇肿甚,经色黑量少、有块,经期少腹胀痛,舌质暗,苔白薄,脉沉细涩,此属冲任寒凝、瘀血内阻,投少腹、逐汤瘀,加香付、红花、以舒肝理气,活血去瘀,调经止痛,药方:   小茴香3克、干姜6克、肉桂6克、蒲黄6克、五灵脂10克、   香付12克、延胡12克、沼药10克、红花10克   服六剂大减,继服三剂告愈。   按: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能调第十二经之气血,任主胞胎,“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色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处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素问骨空论》任者……上颐质面入目,冲任寒凝,瘀血肉阻,血瘀于口唇,而致环唇青紫肿痛,血瘀肌肤,则皮肤发生紫印。故称血瘀牙床紫,血瘀紫印脸之说“医林改错”用少服逐瘀汤以温之疏之,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血和则经脉流行,故任脉通,冲脉盛,则月事行,后人应服研。   11:遇一同房发疼特证   苏××,女,25岁,社员,77年4月13日诊,近三月来每蓬同房女方突然出现不省人事,颈项及四肢强硬,呼之不应,特片刻可自行缓解,未作治疗。结婚近三年婚后尚好,自产后出现这证,自述对同房无恐惧感,形体瘦弱,睡眠及大便正常,观患者面色少华,平素饮食,舌谈嫩,苔薄白而滑,脉沉细略弦,考虑此证产后于乳哺期,属心肝血亏,心血不足,则出现神无所主,肝血不足而出现筋脉失于濡润,故发产疼证,治当以补血养肝,心血足则神有所主,肝血妊则筋脉得以养濡,遂以归脾汤为主方加减。   方药:   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茯神木10克、   炒枣仁15克、远志10克、木元白芍12克、熟地18克、   白术9克、木香6克、陈皮6克、甘草6克、生姜9克、   大枣(劈)6枚   进六剂,日一剂,服药后来云精神大好,饮食增加,随嘱其守方续服,加圆肉15克,10剂后,改用人参归脾丸早晚各一丸,半年随访云前症已全消,未见复发。   此证在临床上少见,但遇到了记于后者所遇。   12:产后热入血室   陈××,女,22岁,产后三日昼则神识清晰,惟头痛,头晕,寒热交作,微汗,心烦欲呕,入夜见神志恍惚,妄言乱语:呼之不能清楚对答,晨旦则谵妄消失,神清正常。家人甚为恐惧。医院医中服西药镇静多次无效。科院妇产也论治不灵。三日就诊,家人代诉,分娩下血压这多,“初产妇”症风面色淡白,精神疲惫,头痛如晕,往来寒热。体温37.8℃—38.5℃,心烦心慌,厌食欲吐,少腹不觉胀痛,恶露上有少量自下。二便通调舌质淡,苔白中心黄微腻,脉经取微浮,重按弦虚,稍有紧意,综合四诊分拆此为热入血室。治当重在养血安神,收镇浮阳,佐以和解枢机之剂。   药方:   党参12克、当归9克、茯神9克、酸枣仁9克、   黄芩4.5克、荆芥穗4.5克、北柴胡6克、法半夏6克、   焦山查4.5克、龙齿12克、五味子3克、灵炙草3克、   红枣五枚   上方暂服一剂昼服头煎,近液服二煎,复诊时诉说药后夜睡无烦,未见妄言惊乱之象。头痛、寒热均减。胃纳稍进,舌苔渐化。脉缓和无力,再进前方二剂,均能安睡,诸证悉解。按“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篇中说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启则明,暮则谵语……比为热入血室。全匮记的症状与本例证很类似,不过“金匮”所述的是妇人患伤寒而经水适来,外邪乘虚袭入血室,与血博结,扰乱神明之后,而本例则是产后气血大亏,血海空虚袭入血室。心失所养,神浮不定,复外感风寒,而无与血博结之明显症状。因患者少腹不胀痛,恶露依然结之明显有少。量白下,而且无脑胁满如结胸状之病可证,而血虚心神失养又显得较突出。故治疗上除从太少阳疏解外邪,着重于益气血安神,毋令邪去而正奇,方中柴胡、黄芩、法夏和解少阳胆经之邪,荆芥开太阳之表,令少阳元邪复从表出。党参配当归益养气血,茯苓和酸枣仁养心以安神,更以龙齿镇肝清心安神,五味子养心以敛,越之神气。山楂活血化瘀积,以防留邪,甘草、大枣养心缓急,全方虚实兼顾,去邪不伤正。扶正不带邪,配合得宜,故取效甚速也。   13:妇科医案   注说症状,以经、带、胎、产四项为限,乳疾和前阴疾患均散见其它部分,前人对于妇科病极其重视为先天,并重神冲、任、督、带奇经,主要是肝主藏血,妇女病以调血为先。而督脉起于下极,任脉起于中极这下,循腹内上关元、冲脉起于气冲,挟脐上行,带脉起于季胁,约束诸经,对于妇女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但在治疗上还是从整体出发与内科基本相同,乳部疮疡等外治法亦与外科一致,因此必须注意妇科特殊性,也必须理解它的一般性,才能更好地运用理法方药。   14:月经超前   月经周期以一月为准。每月超前六、七天以上,甚至一月两潮,称为“月经先期”,一般由于嗜辛辣或肝火偏旺,或感受热邪,血得热而妄行,来时量多,色深红或紫黑成块,质浓稠粘,气带腥臭,伴见心烦易怒,脉象滑数或弦数,沼如清血清热,用“芩连四杨汤”或“清经汤”,阴虚内热之体,经期亦多超前,量少色红无块,兼有头眩、失眠、五心烦热、经脉象细数,傅青主所谓“火热而水不足”。用两地汤,也有气虚不能摄血,经期超前,量多色淡质薄,腰腿觉软,小腹空坠,淋沥难断,用补气回经丸。此证偶超前,多作热治,经常超前则有虚有实,并应顾到体质。   药方:   芩连四物汤:   黄芩10克、黄连5克、生地15克、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20克   清经汤:   丹皮9克、地骨皮12克、白芍18克、   熟地15克、青蒿10克、茯苓12克、黄柏10克   两地汤:   生地15克、地滑皮15克、玄参10克、   白芍15克、麦冬20克、阿胶10克   补气固经丸:   党参35克、茯苓40克、白术40克、   黄芪30克、砂仁5克   15:月经延后   每月经期延后六、七天以上。多至四五十天,称为月经后期,潮时量少,色淡红不浓。伴见头眩,心慌,脉象细弱者,多为冲任血虚,用人参养荣汤,亦有冲任虚寒,经营延后,腹痛绵绵,形寒肢冷。经来量少,色淡或带黯黑,用胶艾四物汤。经期常准,偶然延后不全,以受寒和气滞为多。前者如恣啖生冷,或感受冻邪,冲任受寒,瘀血凝结,多见少腹疼痛,经色紫暗挟块。“用延胡索散”,后者因受气、恼、情绪郁结,气滞瘀凝,多见腹胀作痛,经色紫红挟快,用“调经钦”一般治月经及期不至,常用桃仁10克、红花7克、茺蔚子10克、蒲黄12克、泽兰12克等药通经,可以斟酌加入。但必须结合原因,不能专政瘀。假如月经正常而突然后期,有厌食,恶心嗜眠,虚寒虚热等症状,脉象和缓滑利,须防妊娠,(内经)所为“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药方:   人参养营汤:   人参6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芍18克、肉桂6克、白术12克、甘草3克、   陈皮7克、熟地25克、五味子5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姜枣10克   胶艾四物汤:   阿胶12克、艾叶10克、熟地2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5克   延胡索散:   延胡索9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乳香9克、没药9克、蒲黄12克、肉桂4克   调经饮:   当归12克、牛七9克、香附10克、毒皮10克、焦山查12克   16: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来潮或先或后,没有定期,前后差错七天以上的称为“经行先后无定期”,亦叫“经期紊乱”,多因肝气郁结影响及肾,经量或多或少,色紫挟块,腹育腹胀,腰部酸痛,宜舒肝和血,用“定经汤”。   17:妇女经断,   年龄多在四十八、九岁左右,当将断之前,亦先后无定,俗称“经乱”,且有量多如崩者用滋血汽加减。   药方:   定经汤、   熟地20克、当发12克、白芍18克、菟丝子10克、白药14克、茯苓12克、荆芥炭10克、   柴胡10克、   滋血汤:人参6克、黄芪12克、黄芩9克、山萸10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   18:月经不来潮   月经两三月不来潮,称为“经阻”或“经闭”。主要为血枯血滞。虽然引起血枯和血滞的原因甚多。在已经形成之后治以养血和破瘀为止。因血枯则经闭者,形瘦面色白光白,心慌气短,头晕眼花。腰背酸软,四肢无力,饮食不香,严重的出现潮热盗汗,两颧泛赤,毛发脱落。干咳咯血,大便溏泄等劳瘵证侯。   故称呼为“干血痨”,宜滋补冲任兼调五脏。选用小营煎,劫劳散、大补元煎、龟鹿二仙肢等。血滞经闭者,多腹内胀痛,按之更甚。胸膈满闷,精神抑郁,口干不欲饮,由于恶血不去,新血不生,也能出现眼花眩黑,肌肤枯燥如鱼鳞等虚象。宜活血去瘀,用泽兰汤、牛七散、大黄庶虫丸等,此证虚实悬殊,必须细参脉舌及考虑正气强弱。大概血枯证。脉多虚细而涩,血虚生热,则呈虚数不静,舌质多淡,或尖部娇红,苔薄或无苔,血滞证。脉多沉弦,而涩,或沉细而紧,舌质黯红或有紫点,治疗,血枯轻者调养肝脾,重者宜滋补肝肾,血滞轻者,宜通调血脉,重者始用逐瘀。   女子初次行经后,往往隔数月再至。   如无病证不必治。   个别妇女因禀受特殊,月经经常两月一潮或三月一潮也一年一潮者,称为“并月”、“居经”和“避年”勿作经闭治疗。   药方:   小营煎:   当归12克、熟地25克、白芍18克、杞子12克、   山药12克、炙草5克、茯神10克、枣仁12克   却劳散:   白芍15克、黄芪12克、熟地25克、甘草5克、   当归10克、沙参20克、半夏9克、茯苓15克、   五味子6克、阿胶10克、随加倍数。   大补元煎:   人参6克、熟地20克、山药20克、杞子12克、山萸10克、当归10克、炙草5克、   杜仲10克龟鹿二仙肢:龟板胶15克、鹿角胶15克、人参18克、杞子15克(成药)   牛七散:   牛膝9克、当归12克、白芍14克、桂枝9克、丹皮9克、   桃仁0克、延胡9克、木香9克、   大黄蜜虫丸:   大黄9克、黄芩9克、甘草5克、桃仁10克、芍药15克、   生地15克、虻虫5克、干漆6克、蜜虫10克、水蛭6克、   蛴螬6克、   “成药”   19:经量过多   经量超过正常或经来日子交长,概称“月经过多!”常见于月经先期证,亦有经净一、二日以行,均由血热,可用“固经丸”,行经期间或不在行经期内,大量出血和持续出血不止,称为“崩漏”,崩是言其热急血流如注,漏是指势较缓,而淋沥不止,可转化为崩,崩后亦多有漏的现象。不能绝对划分。形成本证的原因甚多,大概骤然发作的多为阻虚血热。血色深红,伴见烦热虚奋不安,情绪容易激动,睡眠不宁,脉象滑数。   用清固经汤,如若本来体弱和月经量多,因而淋离不净,多为气不摄血,血色淡红,伴见神疲气短。舌薄而润,脉大如虚,用“补中益气汤”丸崩漏日久,不仅营血大亏,气亦随弱,在气虚证更易导致阳虚,故最后多成气血,阴阳瘀伤,不能单从一方面治疗。   同是崩漏系急证,大失血时能使厥虚脱,在治本时必须治标。必要时或以治标为主,本病虽愈,容易复发。血止后仍宜药物调养。(傅青主女科里)关于血崩方剂,有“固本止崩汤”、“加减当归补血汤”。“清海丸”等均可用。至于本病见于年老妇女和产后体力未复更为严重,妊娠期间出现,常为流产的先兆。均加留神。   药方:   20:固经丸:   龟板25克、黄柏30克、樗皮25克、香附30克、   黄芩28克、白芍35克   21:清热固经汤:   龟板9克、牡蛎4克、阿胶12克、生地20克、地骨皮12克、焦山桅10克、黄芩9克、   地榆10克、棕榈炭6克、藕节12克、甘草4克   22:补中益气汤:   黄芪12克、党参25克、白术20克、当归10克、甘草3克、陈皮10克、   升麻5克、柴胡9克、姜枣15克   23:固本止崩汤:   熟地25克、白术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炮姜9克、人参6克   24: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12克、黄芪12克、三七5克、桑叶10克   25:清海丸:   熟地25克、山萸30克、山药30克、丹皮18克、   五味子9克、麦冬20克、白术25克、白芍25克、   龙骨25克、地骨皮20克、桑叶20克、玄参35克、   沙参30克、石斛25克   26:经量少或过少   经量少于正常或排血时间短,称为“月经过少”。多见于月经后期症,应考虑体质病因,不宜因少而随便攻逐。   27:经行不断   妇女年逾五十,月经当断不断,除与平日无异常者外,经未量多,须防“崩漏”之渐。   28:经断复行   年老经断复来,所下多紫血块,傅青主认为阴精亏损,龙雷火炎,肝脾不能统藏,用“安老汤”   29:安老汤:   人参6克、黄芪10克、熟地20克、白术15克、当归10克、山萸9克、   阿胶10克、荆芥炭10克、甘草5克、香附10克   30:经水色浅淡   经色淡红,多属血虚这症,兼质稀薄者为气血两虚,稀淡如米泔,毫无血色者为真阳极虚,但须和其他症状结合。   31:经色紫黯   经色紫红而黯,须辩质粘稠挟血血快者属血热,不粘者属寒,即使挟块亦属寒气凝滞,色黯量少如豆沙者为血虚有寒。   32:经行挟块   经行挟有凝块,一般称为“瘀”,瘀证多伴腹痛,下后较舒因寒凝结者色黯不粘得温轻减。因热凝结者色多紫红。腹痛拒按。常用治瘀方,有川芎汤、桃仁四物汤、当归散等,或用益母膏调服,但经行挟瘀不同于瘀血内结,应以化瘀为主,并须与调经结合,不可专予搜逐。   药方:   川芎归汤:   川芎12克、当归10克   桃红四物汤:   桃仁10克、红花9克、当时10克、地黄15克、川芎10克、芍药10克   当归散:   当归30克、芍药35克、刘寄奴30克、积壳30克、   延胡25克、没药20克   益母膏:益母草、沙糖“成药”   33:经行腹痛   一般行经期间均有腰腹不舒或轻微酸痛感觉。这是正常现象。如果每次行经有剧烈腹痛,称为“痛经”,亦称为“经痛”,痛经的原因有有虚实、寒热、气滞、血瘀,大概痛而柜按为实。痛如喜按为虚。经期滞后,喜按为寒,经期超前,不喜按者为热,抽痛、绞痛为寒阻,陈痛、刺痛为血瘀,绵绵为气滞。临床上主要分为经前痛、行经痛和经后痛三类。   凡是经前三、四天多至七、八天先觉少腹和小腹胀痛或牵经及胁部和乳房胀痛满,经后逐渐消失,属于经前痛,经将行时小腹急痛,经来涩少不利,量渐多,痛亦随减,直至经净完全消止,属于行经痛,经前和经行时期均无腹痛,经将净时开始小腹痛且有下坠减,绵绵隐隐腰酸脚软疲困,属于经后痛,这三种经痛的部位,都以小腹为主,区别是经前痛多连少腹,痛时作胀,经行痛集中于小腹。如绞如刺经后痛痛不剧烈,感觉下坠。   他的原因和治法,经前痛和经行痛均有瘀血内结,而经前痛挟有气滞,经行痛挟有寒阻,用调经饮和延胡索散加减,柴胡、乌药、红花、桃仁、炮姜、艾叶、五灵脂等理气、散寒、活血、祛瘀药均可适当采用,经后痛系气血亏,冲任不能因摄,用胶艾四物汤、加黄芪、党参益气,亦可加龙骨、特蛎、升麻等回涩升提,本病热症较少,即使在经前痛有郁热现象,亦用“万病回春”生血清热为佳。针灸治疗实痛取气海、合谷、三阴交,虚痛取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虚痛取肾俞等次,一般实证用针,虚证用灸。   药方:   调经饮:   当归10克、牛七9克、香附12克、茯苓14克、青皮10克、焦山楂10克   延胡索散:   延胡21克、当归30克、川芎25克、乳香15克、没药18克、蒲黄21克、肉桂14克、   胶艾四物汤:   阿胶10克、艾叶12克、熟地18克、当归10克、   川芎10克、白芍15克   生血清热方:   当归10克、川芎9克、白芍2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桃仁9克、   红花7克、木香9克、香附12克、延胡10克、甘草5克   34:经行腰痛   经期腰部酸痛,多有体弱肝肾不足,调经方内加杜仲,续断,予于兼顾,不作主症治疗。   35:经行身痛   多为血虚所致,调经则痛自止,如若身痛拘急,挟有风寒者,酌加桂枝、姜活。   36:经行乳胀   为肝气郁滞,多见于“痛经”症,较为乳房有块,乳头痛不可触,经净自止。复见“经行腹痛”一例。   37经行发热   月经时期常见微热,由于气血不和或气火内郁,可于调经方内少加柴胡和之。如果经闭证经久出现,为血枯劳热。复见“月经不来”一例。   38:经行吐血   每在月经前一二天或正值行经时,吐血盈口,挟有紫块,同时鼻内亦出血,称为“经行吐血症”,由于口鼻出血后,常使月经量少或停止。好象倒行逆上。故俗称“倒经”,“逆经”多因肝火偏旺,血热妄行,患者往往情性偏急,喜信椒姜辛辣食物。伴见少腹痛,胁胀头痛心烦、睡眠不安、脉象弦数,傅青主说;各经之吐血,由内伤而成,经逆而吐血,乃内益,而激之使然也,其症有绝异则气逆一也。治宜平肝顺气,引血下行,用顺经汤加牛七。   药方:   顺经汤:   生地20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丹皮10克、   沙参30克、荆芥炭10克   39:经行便血   每月行经前一二天,大便下血,因而经量减少,称为“经前便血”,因为经血不循常道,亦称“错经”,多由肝脾肾俱虚引起。伴见而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恐慌,气短神倦,腰足酸软,大便溏薄,小便频数,舌质谈红,脉象虚细,用补血汤或顺经两安汤。   药方:   补血汤:   熟地30克、黄芪15克、归身12克、白芍18克、   白术10克、杜仲10克、荆芥炭10克、炮姜炭10克、   贯众炭10克   顺经两安汤:   当归10克、白芍14克、熟地20克、   山萸10克、人参6克、白术12克、麦冬15克、   巴戟10克、荆芥炭10克、升麻6克   40:赤带白下   阴道流出白色粘液,也有量多淋漓,如涕如唾,称为白带,如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分明,称为“赤白带”,单纯淡红稠粘,似血非血,则称为赤带,此外还有带青黄、灰黑和五色杂见的,因有青带、黄带、黑带和五色带等名称,统称“带下”本病的发生,主要有于带脉不约,任脉失固,加上脾虚,肝郁等因素。湿浊、湿热之邪下注,辩证论治重在颜色,气臭、清浊方面,凡带下色白,秽气不重,伴见腰酸神疲、食欲不振、不耐劳动。劳动后白带更多,灵属脾虚湿浊,用完带汤,带下赤色或赤白相杂,质稠粘,有腥臭,伴见口干口苦,小便赤黄,在月经前后带下较多,多属肝郁湿热,用加减逍遥散和清肝止淋汤。   老年或先天不足,病后体弱的妇女,带下清稀如注,腰冷酸重、四肢不温、头晕目花,脉况微弱,称为“白崩”系奇经极重,必须峻补,用“内补丸”   药方:   完带汤:   苍术7克、白术10克、山药12克、人参6克、白芍15克、   陈皮7克、甘草4克、荆芥炭10克、柴胡9克、车前子15克   加减逍遥散:   白术30克、柴胡15克、茵陈12克、   茯苓35克、甘草10克、陈皮12克、山桅18克   清肝止淋汤:   白芍12克、当归10克、生地4克、阿胶10克、丹皮10克、黄柏9克、牛七9克、   香附10克、黑豆20克、枣5枚   内补丸:   鹿茸12克、菟丝子25克、沙苑子30克、黄芪30克、肉桂14克、紫苑18克、   桑螵蛸20克、苁蓉25克、附子14克、白疾藜25克   41:怀孕流血   怀孕期阴道出血,点滴而下,称为“胎漏”。这种出血时有时元,没有规则,陈除稍有疲之外,无其他病症,但流血不止,能使胎动不安,或觉胎坠,小使频数,由于气虚弱,冲任不能约制,用助气补漏汤,并且休养,防止增多。   药方:   助气补漏汤:   人参6克、白术12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   益母草15克、续断15克、甘草5克   42:怀孕呕恶   怀孕二三月时,厌进饮食,喜酸,喊食品,恶心呕吐。称做“恶阻”为早期妊娠早期症状之一,系受胎气影响,三个月后自然消失,一般不予治疗,严重者,呕吐频作。精神困乏。用橘皮竹茹汤缓缓呷饮。半夏有动胎之说,但前人于胎前病用之,现在亦经常使用,未见不良反应。   药方:   人参6克、陈皮9克、竹茹12克、半夏6克、麦冬14克、   赤苓12克、枇杷叶10克、姜枣10克   43:怀孕腹痛   怀孕腹痛,称为“胞阻”,“金匮要略”指出,妇人妊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又说: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又妇人怀孕腹中疼痛,当时芍药散主之,说明妊娠腹痛有子宫虚寒和气郁,血亏等原因,但一般均以调气安胎为主,用逍遥散加减,不宜过用辛温香燥等行血耗气之药,以免损伤胎气。   药方:   1:附子汤:   附子10克、茯苓12克、人参6克、白术12克、   白芍12克   2:胶艾汤:   阿胶12克、艾叶10克、川芎10克、白术12克、   茯苓12克、泽泻12克、地黄15克、白芍18克、   甘草5克   3:当归芍药散:   当归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   白术12克、茯苓10克、泽泻12克   4:逍遥散:   当归12克、白芍20克、柴胡10克、白术15克、   茯苓15克、甘草5克、薄荷9克、姜三片   44:怀孕浮肿   怀孕五至七间,先两足肿,渐至头面,遍身俱肿,称为“子肿”以脾肺气虚为主因、气不湿,浸渍肌肉,用全生白术散,(千金要方)有鲤鱼汤法,用白术15克、茯苓12克、当归9克、白芍12克、研粗末,再用鲤鱼一尾去鳞肠煮汁,每汁二盏,入药末15克、加橘破少许,生姜七片煎服。   药方:   全生白术散:   白术20克、生姜皮7克、大腹皮10克、   茯苓皮12克、陈皮9克   45:怀孕胀闷   怀孕胸膈满闷,两胁胀滞,胎动不安,称为“子悬”,由情志忧郁,痰气壅塞,用紫苏饮,傅表主从肝脾治疗,用解郁汤,可参酌加减。   紫苏饮:   苏叶10克、大腹皮10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陈皮9克、人参6克、甘草5克   46:怀孕咳嗽   怀孕咳嗽称为“子嗽”,因胎火上逆,肺失清肃,用百合散。   百合散:百合20克、紫苑20克、麦冬30克、桔梗25克、桑皮25克、甘草10克、竹茹20克   47:怀孕烦躁   怀孕后,烦躁不安,心惊胆怯,称为“子烦”,因心气不畅,胎热上扰。烦分有痰无痰治疗,无痰者宜清热除烦。用加味“竹叶汤”,有痰者加入“天竹黄”橘红。   药方:   1:加未竹叶汤:   人参5克、黄芩10克、竹叶12克、麦冬15克、赤苓10克、粳米20克   47:怀孕抽搐   怀孕六七月后,或正当分娩时,忽然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目睛直视,不省人事,甚至全身痉挛,角弓仅张,少时自省,发复发作,类似癫痫,称为“子痫”主要由于阴血不足,虚风内动。宜酌轻重,用“钓藤汤”、“羚羊角散”,本症在妊娠中疾症中相当严重。如果发病较重,经过时间较长,发作频繁的,可以引起孕妇和胎儿死亡。但在发病前一般都郁有头痛、眩晕、全身疲劳、心悸气短、恶心呕吐、中脘胀满等行兆。可细诊断和预防。   药方:   1:钓藤汤:   钓藤10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人参10克、   桔梗10克、桑寄山10克   2:羚羊角饮:“散”   羚羊角2克、独活10克、防风10克、钓藤12克、   当归12克、枣仁15克、茯神12克、杏仁10克、

往期内容回顾

点击标题打开阅读,未找到所需药方的请后台留言,或加编辑咨询.

我们不出品药方,只是药方的发掘者与搬运工!

阴灵附体精神病的诊治方法

治疗各类脱发症特效验方

王凤仪善人性理讲病—疾病对照表

医家秘传,教你如何少做梦

警惕!中风突发前的十四大前兆

尿毒症师传秘方

治疗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的名医验方

智敏上师-如何解决抑郁症及”附体“的干扰?

民间偏方治前列腺炎,一周即愈

参苓白术散,七天除眼袋

脚气手癣灰指甲不用愁,陈醋白矾配蒜头

祖传秘方:须发早白精血亏虚一月根治

南怀瑾先生的秘方大全

民间老中医献多年珍藏偏方

神效验方-失眠立效饮

祖传秘方:清除脂肪肝神方藻布蛇汤

治疗脂肪肝和酒精肝的最佳配方

特效风湿酒

冰糖橘子蒸水喝治好慢性气管炎

治哮喘家传秘方

根治顽固性便秘的特效验方

祖传秘方:专治白内障

退高烧妙法:中药敷脚心,不用打针

胃酸过多粉刺偏方

[必须收藏]的一百八十个偏方+民间奇方秘方+经验效方

民间奇方秘方偏方---掉头发

60秒立马睡着,自己试一次,准一次

付济华家藏方:鼻息肉散

付济华家藏方:吹耳散(治中耳炎)

脑血栓独家绝秘方

心肌梗塞的救命秘方

中医秘传“三两三”

尿毒症、肾炎秘方

男科妙方"举阳散"

精神病效验偏方

自制荷叶减肥茶的方法

家传带状疱疹特效方

治癫痫病的特效方

疤痕无敌膏,一周后彻底治愈

祖传秘方根治一切顽癣

逍遥散加合欢皮,夜交丁,治疗皮肤病失眠

治疗扁平疣验方三则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好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怎么样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znjj/750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