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再提升儿科护理时倾注爱心,
由于儿科的特殊性,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需要更多的细心、耐心和过硬的心理素质。孩子在看病时经常是有三、四个家长陪同,几双眼睛同时盯着护士输液,针还没进患儿皮肤内,就已经扎进家长的心坎里,在输液过程中经常听到家长要求“必须一针扎好”。但婴幼儿的血管细,再加上生病,血管不充盈,哭闹、配合度差,输液难度非常大,经常需要由两、三位护士协助固定一个患儿,给护士操作带来了极大难度。因此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在给患儿输液时还要能够顶得住压力。
有一次,一位妈妈抱着一个一岁左右的孩子跑进了儿科,边哭边喊:“大夫大夫,快点!你看看我孩子怎么了!”。当班护士立即接过孩子并通知医生到场,只见患儿四肢强直、双眼斜视、牙关紧闭、意识丧失。护士一边询问情况,一边把孩子放到抢救室的床上,给患儿进行吸氧、测量体温,并遵医嘱给予患儿注射镇静药止惊和输液治疗。孩子家长在一旁急切的守护着,充满了自责,不停的说:“宝宝对不起,都是妈妈的错,妈妈对不起你……”护士则在一旁安抚她,减少其对救治过程的影响。经过抢救,患儿停止抽搐,意识恢复,精神好转,经过抗感染、退热药物及物理降温等治疗后,患儿的体温从40度逐渐下降至正常,病情逐渐稳定。
这样的场景在儿科几乎每天的都在上演,家长的急切和不理解增加了救治的难度,护士需要更加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时准确地处理病情,有效安抚患儿和家长,给医生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
为了缓解每一位就诊患儿及家长的紧张情绪,儿科在护理单元营造了温馨的就诊环境,在墙面填上了孩子们喜欢的贴画;在圣诞节前夜,值班护士扮做圣诞老人,为每一位小朋友准备了礼物。
同时科室不断强化专业技能,注重高年资护士向年轻会使得“传、帮、带”,既提高了业务水平,又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更提高了集体凝聚力。科室每月都进行集中训练,熟练应对各种抢救工作;每月进行临床各项操作培训、考核,其中对于没有一次完成成功穿刺的情况,及时查找原因,分析穿刺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操作水平。
在儿科护士看来,他们快乐在于与患儿的生命同行,让患儿因为她们的护理而减轻痛苦,因她们的健康指导而有所收获,因她们的安慰而树立信心。冰心老人曾说到过,“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这也是对儿科护理工作最好的诠释。
编辑:杨宸
编审:牟中缘
- 上一篇文章: 潇湘头条五分钟新闻早餐丨3月7日丨星期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