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成立于年8月的安徽省儿童医联体由安徽省儿童医疗医院牵头组建,医院、医院、社区卫生医院等38家单位的儿科组成,成员单位基本覆盖安徽省所有地市。
医医院医院的儿科医疗资源,通过预约挂号、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危重症患儿转运、远程会诊、大型设备检查与检验结果互认、信息共享等6个机制,探索出独特的儿科医联体模式。
有了儿童“”
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年全省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显示,年全省婴儿死亡率为6.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8.42‰,其中死亡患儿大部分集中在新生儿及1岁以内低龄婴儿。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地医院,医院儿科救治能力较弱,对危重症患儿的抢救经验不足。80%的乡镇卫生院没有专职儿科医生和床位,村医基本没有专业的儿科知识。
儿科急症需要建立完善的儿科急救体系,建设一支水平较高、反应快速的儿童急诊急救队伍。
为此,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牵头制定《安徽省“十二五”儿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从省级层面对儿童医疗救治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规划。
为了落实规划,医院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年,平方米的安徽省儿童急救中心楼已顺利竣工投入使用,安徽医院成立,医院又自筹资金余万元购置了3辆救护车,技术参数可满足新生儿的急救转运,车上均配备呼吸机、监护仪、移动远程会诊系统,每辆车就是一个移动的重症监护室(PICU),孩子送到车医院的重症病房。安徽省内终于有了儿童“”。
为做好医联体单位的危急症患儿的转运和接收工作,医院成立了医联体急救转运中心和医联体临床中心。抽调全院各个科室的骨干技术力量加入该项工作,仅急救转运中心就有固定的医护人员39名。
目前多数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对就诊患者病情的危急程度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主观经验及直觉,导致无法正确识别、及时处理危重症/潜在危重症患者。为此,医联体临床中心制定出儿科早期预警系统评分(PEWS)标准以及转诊评估系统及干预措施,PEWS由一些简单的物理评分系统构成,可方便、快捷地从床旁得到数据,随时警示临床医护人员,有效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快速识别危重症或潜在危重症患者。
PEWS标准的出台也使医联体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截至年8月18日,已由名患儿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或儿童“”转院至医院救治,其中危重症患儿名,经过抢救全部转危为安,其中PEWS发挥着巨大作用。
信息化上下联通
医院于年6月1日起,正式牵头建立与开通了统一的网络转诊平台。
医院在收到转入医院取得联系,并根据患儿情况给予门急诊预约、检查预约、专科床位预留等相应安排,另外,医院待转诊患儿病情稳定后可征求患儿家医院进行康复期治疗。所有这些均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接收及反馈。这样,既畅通了患儿预约和转诊的通道,又规范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截至目前,已有25家医联体单位的21名门诊患儿和87名住院患儿通过网络平台和医院实现了高效而有序地转门诊和转住院。
另外,来自医联体成员单位的上转患儿可凭借一张绿色的医联体就诊卡到医院享受无障碍绿色通道就诊,医院不仅设有医联体单位上转患儿的门诊转运挂号专用窗口,同时基本实现了大型设备检查与检验结果的互认,需要住院的患儿可享受优先住院。住院患儿治疗阶段病情稳定后在患儿家长同意的医院。据统计,截至年8月18日,在名上转的患儿中,有余名患儿转回当地康复治疗。
为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技术,满足医联体单位远程医疗、会诊及培训需求,医院于年投入万元建设远程会诊中心,目前中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医院实现联网并投入运营,同时还与部分医联体内成员单位实现了对接。
会诊中心的开通,进一步方便了医联体内成员单位间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为疑难危重症患儿的治疗、会诊和病例讨论、人员培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和平台,同时更为抢救危重症患儿赢得了宝贵时间。截至目前,医院已通过电话指导、远程会诊等方式对基层指导余次。
服务能力同质提高
医联体建立之初,就提出要把培养与提高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儿科医疗技术水平作为工作的核心与重心,努力为基层培养出合格的,留得住的优秀人才。
年,全国首家儿童医疗领域省级一级协会——安徽省儿童医疗协会在医院挂牌成立,协会主要承担全省突发性和新发儿童疾病的防治、研究和指导等工作,截至目前,已成立小儿骨科、护理、医学检验、重症医学、新生儿、麻醉、感染、儿童心胸血管疾病、小儿微创外科、呼吸、儿童保健等11个专业委员会,为基层培训儿科医生人次,组织编写《基层儿科医师诊疗大全》等专著。
年医院医院集团,省儿童医医院集团专家组巡讲的机会,免费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开放,涉及各个专科。参加活动的医联体儿科主任及专家可以和集团专家一起参加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会诊和学术讲座。通过这种活动,实现了从北京到安徽基层儿科上下联动一盘棋。
医院每年将面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免费接收一定数量的进修人员。截至目前,医院等多家医联体成员单位进修人员60多名。同时指导多家成员单位组建新生儿科。
安徽省儿童医联体成立一年来,初步实现了“四赢”。一是患儿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到省城乃至全国一流儿科专家的诊疗服务。二是在政府不需要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医联体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儿科医生的技术水平,缓解了患儿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是成员单位的儿科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尤其是解决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四是历练了医院的儿科医生队伍,提高了其解决疑难危重症患儿的诊治能力。
(作者系医院院长)
编辑刘也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524每日新闻头条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