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儿科医生

时间:2020-12-1来源:日常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

虽然每天都要回答非常多的婴幼儿喂养和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也写过几百篇相关科普,话题非常广泛,但尽管如此,我必须承认,我不是儿科医生。

曾经被网友和其它的儿科医生都喊过“陈医生”,但这个叫法是不准确的。我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都是公共卫生,我的博士研究方向公共卫生营养,更具体地讲是婴幼儿(五岁前)的喂养与健康——利用统计学原理,从人群的角度研究怎么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更好(或白搭),这才是我专业。术业有专攻,所以我写的大多数科普都是围绕着婴幼儿喂养和健康问题的,有时候也会谈及一些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作为一名公共卫生博士,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健康科普以及大众健康教育,这是我专业领域的事,是这个专业存在的意义之一。

我在博士期间发表了8篇SCI文章,博士论文真的有砖头那么厚。一开始写科普是因为在做论文综述时发现一些不同于传统认知的地方,或者和实际调查中,妈妈们普遍的做法相反的地方,我觉得非!常!有!必!要!让大家知道。这些科普,对孩子的健康极其重要。

在我读研究生时,跟着导师参与了不少省级和国家级的卫生项目,经常需要去偏远山区做调研。有时候要坐一整天的车,路上不方便上厕所,我连水都不敢喝。自己去做调研时的诸多不便还只是暂时的,但偏远地区的人们却要长期生活在那里。他们看病有时候需要翻过好几座山!公卫人员的随访也是翻山越岭。看到偏远地区的卫生状况真的是让人感叹农村、城市差异巨大。

但是无论地方多穷,接待上的花费都不会少。工作的空档,乡镇卫生院或者地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员都会安排很好的“工作餐”,免不了喝酒。我很不理解,也对一些卫生项目在基层的执行感到有些灰心。有一次我跟师兄感叹,政府投入了那么多人力物力,包括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真的能够对这些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吗?我说我以后不希望在体制内工作。

师兄非常认真地对我说,我们人微言轻,很多时候是被事情推着走的,只能尽力而为做好自己的工作,但求无愧于心。但我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在这个系统内有更高的位置,更大的权力,只有那样,才有更大的影响力,就能够推动更大的事情。

那一刻我真的有被撼动到,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初心”吧。

我还记得那个师兄教我,做事的时候,真诚地替人着想,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就比如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站在导师的角度去思考,把工作当做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想着去完成任务。

真希望无论我们在哪里,做什么事,都能保持当初的那颗赤子之心。

我想我受我两位导师的影响也很大。我的研究生导师,有一次他在我们去基层调查时对我们说,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弱小的,但很多事情必须要有人去做。我相信只要我们去做,哪怕是一点点改善,也会逐渐积累起来,带来希望,造成巨变。

我的博士导师,有一次在全院开会时讲话。他说,今天是“世界癌症日”,有许多癌症都是可以改善生活方式而预防的。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做事就像做人,我相信那些事业做得非常成功,真正改变世界的人,一定都是怀抱着理想和情怀,以坚定的信念走下去的。

我觉得我做得事情非常有意义,让新手父母们接触到最新、最权威、有循证依据的喂养和日常健康养护知识。而同样有意义的,还有我的这些儿科医生朋友们所做的。

医生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健康科普和医生的专业诊疗差距巨大,是不能相互取代的。健康科普,至少我写的这些,除了喂养知识,主要是健康状态下的养育,如何判断孩子的发育和健康状态,和不需要住院时的家庭护理。

科普的所谓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判断各种资料、结论的准确性,以及权威性的等级,即临床医学循证等级:

大家可以看一下,“临床经验”在临床医学循证等级里处于倒数第二个等级。

照这么说,是不是“科普”的权威性、专业性就要高过儿科医生了呢?并不是。在妞妞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我因为常见病(应该是发烧)带她去看儿科医生,医生给开了退烧药以后,专门安慰我说:“没关系,你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再来找我,哪怕就是求个安心也可以。我自己有两个孩子,我也是从业很多年的儿科医生,但是在他们生病的时候,我也会去约其它的儿科医生看病,生怕自己看的不够自信。所以作为孩子的爸爸我非常理解宝宝生病时父母的焦虑。”

临床经验既体现在“在查证之前就能判断病因”,也体现在对患者和患者亲属心理期待的回应上。在儿科尤其是如此。医院常年非常忙碌,医院里,就连半夜急症也要排大队,这时候很难要求医生去回应父母的“心理期待”,很多时候给药、给治疗方案都来不及详细解释原因,后续的护理也只能简单带过,医院信任问题,让很多伪科学有机可乘。

在几年前,我作为微博第一波“自媒体科普人”之一,通过一些热门事件认识了不少儿科医生。

当时我在微博做科普,在很多问题上发出了与主流观点不同的声音。得到了非常多年轻医生的支持。他们正是这样一批人——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懂得循证等级并能够准确、及时的查证资料。

有的医生在网上直言不讳地反驳传统观点,比如“红药水+云南白药”治外伤不可靠,触动相关企业的利益,并因此深受压力,这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转发支持;有时候我自己提出一些观点,与一些儿科医生的意见相左,我们可能一开始会在网上有冲突,但如果我最终说服了她/他或者被说服,最后还是会成为朋友。

医生这个职业是需要不断学习的。因为科学在进步,观点、科技和治疗手段都在不断地更迭,比如五十年前对剖腹产指征的判断和现在就已经完全不同了。还记得有一次朋友在澳洲拜访专科医生,医生让她在一边等着,自己查完书又去Google,朋友当时特别忐忑,觉得这个医生不靠谱。但实际上这恰恰是因为负责,好的医生是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了解最前沿的疾病应对方案,对药理等都需要不断跟进最新的权威发布,而不是固守自己二十年前的经验,不再进步。

曾经也有医生把我的微博打印出来贴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希望来访的患者都能看到,让更多的人受益。在最开始的那两年我在经营自媒体但没有收入源的时候,正是这些医生的信任给了我很大、很大动力。

我和儿科医生欧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好朋友的。

其实说起来,欧茜和我好像并没有意见相左或者为了什么事件而站队的经历。最开始的接触,就是她有关于喂养的问题来咨询我,我有关于妞妞生病的问题也咨询过她,后来发现我们在某些方面很契合。

比如说,在科普这件事情上做事思路。和欧茜探讨问题,你会发现她完全不是为了要赢这个争论,或者说非要把自己观点安利给你。她的所思所想,全都“解决问题”,会去琢磨咨询者的疑虑,然后用平实易懂的语言主动解答,方方面面都很想说到,而不是希望咨询者“崇拜她”、“感谢她”。

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她给你的信息观点没有那么强硬,在微博和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rcjj/10512.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