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少儿科幻发出自己的声音小高鬼mi
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81.html
文化论坛主题:少儿科幻的多元化发展
主持人:吴霜
发言人:小高鬼
题目:让少儿科幻发出自己的声音
时间:年6月22日
地点:上海科技大学
科幻圈外人怎么看
(小高鬼发言完整版)
最近,科幻圈内人在讨论“科幻到底热不热”的话题,个人觉得这个讨论本身就说明“科幻挺热的”,那么到底有多热呢?
今天的话题就从另外一群人说起,他们是科幻圈外人,是教师群体,他们是怎样看待中国科幻呢?
大家有可能不知道,大语文时代已经来临,全国中小学生都要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教材的设置对学生的阅读量和多元化阅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各个机构都在做准备。6月初,我在西安参加了一场名为“全人之美·整本书共读”的课程专题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倡导师生家长,在同一段时间内深度阅读同一本书,对于读什么书,专家学者、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有一个共同认识,就是读经典,会上有三位老师上了示范课,共读的书都是外国的儿童文学。
最后在做点评时,整本书共读活动的发起人干国祥老师说,不要眼睛只向外看,还要向内看,向未来看。他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让他最有感触的是,武侠时代已经落幕,现在是科幻时代。希望与会教师们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在校园里尝试推广科幻小说。
论坛上,主持人提问人教版教材编写组的一位老师,最近半年读了哪些童书,这位老师说,工作太忙,没看童书。只在过年的时候因为看了电影《流浪地球》,所以看了刘慈欣的《三体》,我就告诉她,《三体》作者刘慈欣获得了全国儿童文学奖,《三体》可以看做是童书。她说看了之后,感觉科幻小说很迷人,希望主办方在召开下一届课程研讨会时,让老师们讲中国的科幻童书。因为,在这个获取知识极其便捷的时代,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这些人都是科幻的圈外人,又是最能影响小读者的人,有他们的加持,我们对科幻时代的到来持以乐观态度。因此,今天探讨的话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少儿科幻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要抓住最好的时机。
PS:科幻人行动起来,这是我们的主场
少儿科幻为什么要多元化发展
我常在课堂上与活动中问学生们,为什么喜欢科幻小说?
科幻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能让想象力得到提升,能让我们了解前沿科技、能把儿时的梦想与成长中各种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能让我们拥有应对未来的能力、能培养我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还能让我们体验不一样的历史故事——
历史科幻也是科幻中一个很重要的分类。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理水》(演绎“大禹治水”的故事),刘慈欣的《西洋》(假设美洲新大陆是郑和下西洋时发现的),宝树的《三国献面记》(回到东汉末年,让华容道上的曹操吃碗鱼鲜面),韩松的《一九三八年的上海记忆》(讲述另类历史),钱莉芳的名著《天意》《天命》堪称历史科幻的经典之作,以及王林柏的获奖作品《拯救天才》,我本人的《捉住一颗星辰》《鲸灵人传奇》和正在创作的品牌图书《中华好少年》系列等。
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孩子们知道科幻小说的好,孩子们喜欢看,我们给他们看什么?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蛋糕饺子各有各味。读者群多,可供选择的品类就要多!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少儿科幻小说是科幻文学和社会需要的一个重要文学,需要更多作者来创作,可是当下,在中国创作少儿科幻的作家不多。
一是觉得科幻难写,要有专业的科学理论知识做基础;
二是不屑于写少儿科幻,觉得写少儿科幻是“小儿科”;
三是出版社和图书编辑对少儿科幻认识不足,不够包容。
其实,科幻届已经有了共识:科幻不是传播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对创新意识的带动,对科学精神的带动;所以在科幻小说中,尤其是少儿科幻小说中,科技别写得太深,通俗的描述即可。即便高深的东西,语言要浅显,故事要吸引人。
有了这种认识和包容性,少儿科幻就能在形式与内容上多元化,多元化是少儿科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少儿科幻繁荣的必经之路。
少儿科幻怎样多元化发展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谈,一是实践维度,二是故事维度。
著名科幻科普作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始人之一的董仁威先生曾撰文说,市场和读者对少儿科幻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以杨鹏、超侠、陆杨、彭绪洛、小高鬼为代表的传统少儿科幻,作品以塑造英雄、冒险、推理为特征,有很大的市场,形成了市场主流。以马传思、王林柏、赵华、汪玥含为代表的重文学流派少儿科幻小说,屡获文学奖和科幻奖。以姜永育、陆扬为代表的“科普型科幻”流派,以普及科技知识为目的,也有很大的市场,亦应予以扶持鼓励。
PS:这份名单中,信息量很大——
他们都很年轻,创作势头很好;
创作少儿科幻的作家数量少,成名的也不多;
爆款作品缺乏、常销作品不多;
有作家很忙,需要跨界,比如陆扬,即是传统少儿科幻作家,又得写科普型科幻。
机会!机会!机会!重要的事情不止说三遍,现在是愿意从事少儿科幻写作的最好时机。
当前,传统少儿科幻、重文学流派少儿科幻、科普型少儿科幻三大少儿科幻类型,写出了具有风格的科幻,找到了自己的声音。多元化发展之路还要走好、走远、走宽、走心!三者之间相互借鉴,互补有无,还要招兵买马,扩大战果,勠力前行。
从故事维度上讲,科幻界普遍认为,科幻创作都在围绕四个世界进行:
第一是时间世界,即通过时间旅行能看见未来,能改变过去;
第二是空间世界,即走出地球,创作太空故事,描写未知文明的故事;
第三是赛博朋克世界,即人能够生活在网络世界中,比如《黑客帝国》,人机互动主题;
第四是大脑世界,就是在大脑中虚拟出来的世界,例如《盗梦空间》,VR虚拟空间题材的《头号玩家》。
这四个世界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也在被我们接受。在少儿科幻创作中,作家们可以在这四大世界里尽情遨游,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丰富孩子们多元化的阅读诉求,同时,这些领域创作也是一种引领,我们引领时代,带孩子们反思过去,走向未来。
少儿科幻多元化发展应注意什么
大语文时代,什么样的书最能被孩子们接受呢?
标准很多,答案不少!我认为,有“好故事”这一条就够了。好故事是有思想的,有创意的,有诚意的,也是会成为经典的。好故事本身能够慰藉孩子的心灵,引导孩子向前走,今天还不理解的东西,没关系,只要埋下科幻的种子就行,有一天,这种子就会起作用。
对于少儿科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好故事才能吸引读者。作家在创作少儿科幻时,必须尊重“少儿科幻小说”这种特殊文学门类的三要素,即要做到“少儿”本位,兼顾“文学性”和“科幻性”。
如果说第一个注意是内容,那么第二个注意的就是读者。
科幻界有个“公交车理论”。说读者到一定年龄才会“上车”,成为科幻迷,过了一定年龄就“下车”,在中国,乘客的平均年龄是18岁,而在美国是43岁。怎样让这辆公交车站牌多点,让乘客上车早、下车晚,甚至不下车呢?那就要把我们的科幻作品向两头延伸,晚下车的站点已经有何慈康松、陈揪帆、宝树、顾备、顾适等大咖们在布点了,早上车的问题,离不开少儿科幻作家的自觉行动和抱团主导。
我在思考,少儿科幻可以低幼吗,可以漫画吗?可以让内容更新颖,更具中国特色吗?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科幻创作之中吗?
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这两年,我参与编剧的央视重点少儿动画片《巧手鲁班》,将在年寒假登陆央视少儿频道,内容不乏少儿科幻元素。我正在创作的少儿历史科幻小说《中华好少年》系列,故事聚焦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神童,如科圣张衡、药王孙思邈、诗仙李白、战神霍去病、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少年中国说”的梁启超等,将他们少年时期的立志、奋斗、追梦的故事以科幻故事的方式讲述出来,以期传承中华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发展青少年爱国、自立、自强、奋斗的核心素养。
《流浪地球》责任编辑、《科幻世界》杂志副总编姚海军老师说:“我们需要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也需要让科学与幻想进一步融入我们的生活……科幻的精神是冒险和包容……只有大胆探索才可能实现梦想!”探索需要鼓励和扶持,也需要众人同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少儿科幻走多元化发展之路,需要我们来完成,也需要出版界、影视界和相关产业界的朋友们共同参与。尤其希望在座的上海科技大学的同学们参与进来,因为你们既有颜值,又有科学理论知识,还有科幻行业要求细分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你们热爱科幻。
谢谢大家!
.6.22
- 上一篇文章: 物理学大师霍金唯一的儿童科幻作品,献给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