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救讲座干货分享外伤高热惊厥

时间:2016-10-25来源:中毒急救 作者:佚名 点击:

近日,在九月轮值主席Tracy的热心组织下,我和欢喜会的一众姐妹及一位爱心爸爸一同参加了睿宝儿科组织的儿童急救讲座。

随着孩子的长大,活动的强度逐渐加大,活动项目也越来越多样,随之而来就需要面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1个多月前的夏天,我女儿穿着沙滩短裤在外面玩,摔破了膝盖的表皮,当时我脑子里出线的第一反应是给她涂红药水,之后求助了有经验的妈妈才知道要用碘酒,而且红药水紫药水已经淘汰,但心里始终担心自己是否正确处理了伤口。所以就很期待通过这次的讲座能了解一些正确的方式。

讲座开始前,讲座提供方睿宝儿科的医生以及护士长热情的向我们介绍门诊的诊疗室安排、环境布置、设备和医疗用具的配备,还分享了他们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打针的恐惧,减少痛苦的一些小妙招,作为家长听得非常安心。

另外护士长还介绍了几种根据她十多年医疗经验和时间下来,非常实用的医疗用品,便携式碘酒棉签,酒精棉签,儿童降温贴(冰贴),儿童真丝胶带(低敏配方),还有适合流感季节的医用免洗洗手液,看得我心痒,真想全部买回家备着。

这次讲座的主讲是睿宝儿科的夏巍医生,不仅是一位爱心满满的儿科医生,他更是一位二宝爸爸哦,当他进行自我介绍时谈及他的一儿一女,脸上自然地洋溢出一位普通而称职的爸爸的自豪感。

讲座的内容主要包含四大部分:

1.外伤处理,即面对擦伤、划伤、摔伤、刀伤、宠物咬伤等各类外伤时的应对方法:

2.高烧惊厥处理,这是家长们都非常恐惧的情况,如果一旦不幸发生,在赶来前的正确处理能对结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异物吸入处理,这个还在口欲期的小宝宝非常实用;

4.心肺复苏,以前基本都是在TVB电视连续剧中看到的,这次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我们也都体验了一把。

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一旦发生意外,首先要打。但是最近也有一些报道,由于医疗资源紧张,拨打后,往往需要等待30-60分钟才能到达,而这等待的时间往往可能是最黄金的救治时间,所以掌握以上这些处理方法就能及时自救。

在整个讲座过程中,夏医生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评估”一词,比如外伤处理时首先要评估伤口,是表皮问题,还是伤到骨头?是开放的表面伤口,还是窄而深的伤口?在做心肺复苏时也要评估周围的环境安全,是否有出血,是否有心跳等情况。“评估”有点类似中医中的辩证,我们常常在面临某个健康问题时,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办法全部用上,但是正确辩证、正确评估,才能帮助决策人最终选择最一针见血的处理方法,所以这一步非常重要。

另外有些内容也非常毁三观。例如在野外受了外伤,首先可以用矿泉水进行冲洗和清洁,但如果没有矿泉水,第二选择是新鲜的尿,因为尿刚刚排出体外是无菌的。我们寻常认为的唾液,里面是含有大量的菌群,如牙菌等,是不适合的,湿巾纸也不推荐。

2个小时的理论加实际操作眨眼就过了,幽默的夏医生还常常拿自己年少时的经历做例子,让大家在一阵大笑中记住了他的point。有些妈妈还不时岔开话题,例如谈到奶粉的选择,以及湿疹的处理,这些主题要深讲的话,应该可以新开一批讲座了,大家可以期待新的活动了!

附:儿童急救知识培训摘要——根据年9月18日睿宝儿科夏巍医生讲座整理(by李敏)一、外伤急救首先做好伤口的清洁,就近找到水源冲洗伤口。如在户外可以用矿泉水,不推荐用湿纸巾,也不推荐口水(口腔就是一个大“菌库”,细菌太多,在极端的环境下甚至可以用新鲜的小便冲洗伤口)。清洗完伤口再评估伤情,看看关节能否能动,有没有骨裂骨折。对于浅表性外伤,在户外清洁后回家用肥皂水冲洗(使受伤部位为碱性)。对于又窄又深的伤口(比如钉子扎伤、玻璃戳伤),再用双氧水先内后外清洗伤口以阻碍厌氧菌滋生,并且要及时打破伤风针。如是被猫狗抓伤咬伤见血,还要打狂犬病疫苗。

关于伤口消毒药水,不推荐使用红药水紫药水(已淘汰),可以用碘酒、双氧水等,对于婴幼儿,推荐使用无痛碘。对小的皮外伤可以使用红霉素、百多邦。如果伤口在3公分以内,推荐使用皮肤黏合剂,无需缝针,并且防水。

关于伤口包扎。小伤口建议敞开比较好,无需包扎,也不需要创可贴;对于一些关节部位,比如膝盖,可以用创可贴,以免长裤蹭来蹭去不利于伤口修复。二、高热惊厥的急救产生高热的原因很多,通常支原体、病毒感染,高烧温度可达40℃,细菌感染温度稍低,38.5℃左右。高热时,如果幼儿没出汗,可适当保暖,但一定要注意穿透气的衣服;如果幼儿出汗,则要少穿衣服,做好对流散热。出现高热惊厥后,要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止惊”。按压2个中医穴位:一个是用手指力掐人中,另一个是用手指强按虎口,刺激患儿清醒。

第二步:降温。用干毛巾裹住冰袋垫于头部产热中枢(头骨和后脖颈连接的凹陷处)下方降温,同时保持侧睡姿势防止舌根后坠堵压气管,并且用筷子、调羹等硬质物品置于牙床间以保护舌体不被自己咬伤。

第三步:拨打寻求救治。

三、对于异物吸入的急救处理首先观察患者面部表情以及孩子周围少了什么物件,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判断吸入异物,则立即施用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操作要领:抱起孩子,一只手捏住孩子颧骨两侧,手臂贴着孩子的前胸,另一只手托住孩子后颈部,让其脸朝下骑跨在手臂上再置于大腿上以固定,保持头部始终低于臀部,另一只手在孩子两背肩胛骨最低点连线中点,用掌跟用力朝下斜向拍5次,并观察孩子是否将异物吐出。如果异物没出来,可以再拍5次。如果仍没吐出异物,则托住头颈,把孩子翻过来躺在救助者膝盖上,双手环抱,2个拇指在肋骨交界处(剑突)下方一到两指(横隔)处用力朝下斜向按压5次,并随时观察孩子嘴里有没有东西出来。对3周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的操作要领:让患者站着施救者前面,让其分开双腿,施救者可以将一只脚置于患者双脚间,双手从背后抱住其腹部,一手握拳,将拇指指节顶住患者腹部(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另一手握住握拳之手,短促、有力、向内向上压迫其腹部,反复有节奏、有力地进行,用形成的气流把异物冲出。同时要随时观察患者是否有异物吐出。如果是自身吸入异物呼吸困难无人施救,可以就近寻找一个稳固支点(如椅背),顶住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反复急促有力地刺激,以增大腹腔气流冲出异物。四、心肺复苏的操作要领首先评估脉搏:对3岁以下婴幼儿,触摸肱动脉、腹股沟动脉判断脉搏是否小于60次每分钟;对3岁以上幼儿及成人,触摸颈动脉判断。脉搏小于60次每分钟的需要进行胸外按压。

胸外按压的操作要领:对3岁以下婴幼儿,单手在双乳连线中点下一指位置,对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双手在双乳连线中点处。用掌跟紧贴皮肤,用肩和背的压力垂直下压,下压距离1周岁以下4cm,1周岁以上5cm。每次下压后要等胸部完全回弹后再压下一次。要求连续不间断有节律按压,平均在每分钟次以上。30次是一个阶段。

其次评估呼吸:一是打开气道,一手压额头,一手抬下颌,使鼻、嘴、胸部处在同一条线。二是观察是否有呼吸:靠近患者,用耳朵听呼吸,面颊感觉气息,眼睛看胸部是否有起伏判断是否有呼吸。如果没有呼吸,则需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频率在每分钟8-10次,每次人工呼吸的时间1秒到1.5秒。30次胸外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为一个疗程。5个疗程后,再查看脉搏是否大于60次每分钟,是否有自主呼吸。如果均有的话,将患者恢复体位,并拨打寻求医疗救助。

人工呼吸的操作要领:对婴儿的人工呼吸,要把嘴巴和鼻子整个含在嘴里;对幼儿及成人,一手捏住其鼻翼,一手抬下颏,使头颅后仰,将其嘴巴包在嘴里(防止漏气),用呼出的气吹入其口中。









































寻常型白癜风的偏方
咨询白癜风医院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zdjj/132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