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风采故事周立新委员手中一把刀,游
速戳视频,观赏周立新委员的履职风采!
委员名片周立新,集美区政协常委,厦门市政协委员,民革厦门市副主委。厦门市医学院普外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炎性血管病专委会副主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病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外科学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委会委员,福建省肿瘤防治联盟胃癌专委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厦门外科分会副主委,厦门市外科学会常委,厦门市医师协会甲状腺癌专委会副主委,福建省自然基金评审专家。
3岁,儿科值班室,趴在妈妈背上睡觉。6岁,医院走廊,拿着人体骨骼跟着小伙伴疯跑打闹。
10岁,被急切敲门声惊醒,那是在叫爸爸去给患者做手术。
14岁,图书馆,痴迷研读晦涩难懂的医学专著,也经常翻看父母的医学著作。
18岁,随身带着一团线练习手术打结。
20岁以后,几十年时光流转、身份变换:从稚嫩的医学生、到学富五车的医学博士、再到普外肝胆外科科室主任、科研带头人;地点迁移:从瑞雪飘飞的黑龙江牡丹江、到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再到四季如春的福建厦门。唯一不变的是从医初心: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方便就诊,快速康复,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在服务群众健康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是就是厦医院普外肝胆外科专家、集美区政协委员——周立新。
▲周立新委员正在执刀手术中
01医学世家薪火相传周立新来自东北,父亲曾是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外科学会副主委、牡丹江市医学院普外科主任,母亲则是儿科教授。
从3岁起就在牡医大院“摸爬滚打”长大的周立新,各科室他都“熟门熟路”,跟小伙伴们捉迷藏的时候,甚至连实体解剖室他都敢进去躲藏。儿时印象中,似乎母亲永远在值班,而父亲永远在做手术,父辈们严谨、敬业、奉献的精神品格深深地影响着小周立新,而良好成长环境也使他从小就对医学兴趣浓厚、立志长大后接过父亲的衣钵悬壶济世。
▲少年时的周立新
“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医生这个职业对知识储备、技术实操要求非常高,稍有差池,人命关天,在专业和技术上始终保持精益求精才是真正的热爱!”周立新这么说,也是这么做。
为掌握医学基础知识,高中时周立新就如饥似渴的阅读医学专著;高中毕业后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清一色地选择了医学院;大学时期,周立新将临床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怕繁琐,胆大心细多操作,勤学苦练技术高。
▲在医学院读书时期的周立新
年,周立新正式穿上白大褂,成为一名牡丹医院普外科的医师,30多年过去,至今他都清楚得记得当天那种“恨不得下班都穿着白大褂”的激动心情。
几年后,由于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周立新迅速成长为牡医普外科业务骨干,开始主刀做切除甲状腺、胃大部的手术。31岁的时候,周立新还是一名主治医师,就能够独立完成普外科高难度的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做普外科医生,风险比较大,需要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当周立新身边一些大学同学,在面对门静脉高压肝硬化大出血等危重病人,顶不住压力转专业时,周立新还是顶住了压力知难而进,继续在普外科工作,这一时期接诊的患者对他都赞誉有佳,直到多年后他已到厦门二院从业时,还有当年黑龙江的患者追随过去,找他看病。
▲周立新委员近照
“我们手里握着患者的性命,担负着他们一家人的希望与幸福。因此,我必须以认真、专业的态度,精湛、先进的技术,竭尽全力挽救他们的生命。”周立新说。因此当他熟练掌握普外科里常规技术和手术技能后,他没有满足现有的成绩,而是继续向医疗领域的高精尖技术迈进……
02华西读博,参与创造医学奇迹……年,周立新考入全国排名第二的医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中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严律南教授,主攻肝移植方向,从此走上了向肝胆外科高精尖领域的进击之路。
▲周立新在医院担任住院总医师期间
尽管在牡医时,周立新已是优秀的普外科医生,但是在华西学习期间,他依然低调谦虚、勤奋刻苦,医院全国闻名的“魔鬼训练”岗位——住院总医师,做了整整半年,每周6天、每天24医院临床一线,接诊、查房、手术、紧急处置患者危急情况、随时应对全院急会诊、临时处理病房各种事务。
▲在华西读博期间周立新参加三下乡巡回医疗队
当老师交代24小时监测肝移植术后患者,别的医师只是随时去病房观察,而只有周立新是真的拿张椅子老老实实坐在病人床边,一动不动观察病人,直到护士都怕他太辛苦,撵他去休息、去吃饭……
▲在乡村义诊的周立新
在华西读博期间,因为课题需要,周立新完成了大鼠肝移植手术,白鼠肝脏只有3厘米长,门静脉直径更是只有1.5毫米左右。“只能用比头发还细的多针线来缝合,都是在手术放大镜(4倍-8倍)下完成。”
同时在华西,周立新参与完成世界第二例、中国首例的双供肝活体肝移植,这是在中国医学史上留名的医学奇迹!患者邓华(化名)需进行肝移植手术,由于两个姐姐都比较瘦小,一个人的肝脏无法完成肝移植手术。因此,手术取了两人各一半的肝脏,拼成一个大的肝脏,移植到邓华身上。
▲正在博士答辩时的周立新
▲周立新获得博士学位后在医院开心留影
“血管、胆道要吻合,把两个肝拼接在一起就很难,两个人的肝脏本来就不一样。而且还要尽可能快地缝合,手术难度可想而知。”手术进行了15个小时,很成功,术后邓华和两个姐姐都很好,能参与创造这样的医学奇迹,是对周立新精湛技术的权威肯定!
▲周立新与其博士导师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严律南合影
03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凭着孜孜不倦的学习和过硬的业务技术,博士毕业后,年周立新被以特殊人才方式引进厦医院。
彼时二院的普外科复杂的肝胆胰腺手术几乎是空白,偶尔遇到重大手术,只能从外院聘请专家来实施,或者病患确诊后直接转到岛内治疗,面对患者的不信任,科室技术力量薄弱,周立新不抱怨不气馁,他决定静下心来从点滴做起。▲周立新带领团队日常巡查病房
周立新常对他团队里的医生和学生讲:古话叫大医精诚,现代话叫德才兼备,就是说,首先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提升技术上怎么追求都不过分。其次要有担当,技术再好,怕承担责任、怕医疗纠纷而置病人安危而不顾、怕这怕那的,空有一身技术又有什么用呢?作为医生要承担社会责任,要为社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一次,集美孙厝一位98岁老人患胆结石重症感染,医院转了一圈,由于年事已高手术治疗风险非常大,医生纷纷婉拒给她做手术。辗转来到二院肝胆外科时,老人家已经休克昏迷,眼看病情危急,周立新毅然决定为这位将近百岁的老人实施手术,经过保胆取石、置管引流手术,老人转危为安,术后很快康复。
▲周立新医疗团队与成功救治的98岁老人家合影
“勤学敏行、立己达人”,周立新在日常工作中博学慎思创新工作方法,展现着一名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医学专家风貌。
去年,一位被大货车碾压的同安区急诊患者,肝脏严重破裂,需要马上做肝切除手术。由于当时病人本身的凝血机制已完全崩溃,即便把肝动脉结扎后,出血仍像流汗一样源源不断,这种情况下如果做耗时很长的肝切除手术,病人很可能等不及手术结束,就因大出血而去世,挑战不言而喻。
周立新当机立断,采用纱布、防粘材料填塞患者腹腔的非常方法进行止血,迅速完成手术,等患者凝血恢复,将纱布等材料取出,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清醒后恍然不知自己曾经历过一场生与死的大考验。
这是一例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患者都下不了手术台的手术,周立新运用娴熟高超的技术和胆大心细的医疗手段,挽救了这位命悬一线的患者!
▲周立新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分享临床经验
兑山村老李一家,弟弟直肠癌经周立新腹腔镜微创手术,成功医治;妻子的脐疝手术,也是由周立新主刀;86岁老父亲直肠癌经周立新手术后,恢复良好再未复发;一家人都曾在周立新这里得到了良好的治疗,非常感激,将近90岁的老人家经常带着自家菜园种的新鲜蔬菜,骑着电动车来看望周主任,周立新哭笑不得,一边招待他,一边还得赶紧打电话叫人把老人家稳妥地接回去。
就这样,周委员在普外科门诊、病房、手术室三点一线上连轴转,遇到急诊手术经常通宵达旦,第二天还是照常上班;十几年如一日,用自己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大患者的尊敬和爱戴。
- 上一篇文章: 雨雨雨雨middotmiddot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