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中医教授王晓鸣老底子育儿方法最

时间:2017-2-14来源:急救故事 作者:佚名 点击:

在上期中,我们分享了王晓鸣教授的看病特色与科研硕果。这一期,我们再来着重分享一下这位儿科中医大咖对2岁以下儿童的保健养育理念。14个月的宝宝可以断掉夜奶,培养睡整觉的习惯

人类自进化以来,就遵循着白天活动觅食夜晚睡觉的规则。如果婴儿已经3~4个月了,体重也达到了5.5公斤,但是还在半夜醒来吃奶,那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放弃这次吃奶。不要一有动静就急急忙忙给他喂奶,你可以让他折腾一会儿。如果他不但没有安静下来,反而很快就哭得更凶了,那就向他表示歉意,然后马上给他喂奶。

从营养学角度说,一个体重5.5公斤的婴儿如果白天吃得很好,就不需要夜间这次喂奶,培养整夜睡觉的习惯。此外,婴儿6个月以前还不会被宠坏,因此这段时间培养这个习惯是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同时这也能有效预防妈妈长期睡眠不好引起的过度疲惫。

2宝宝睡觉爱哭闹怎么办?

婴儿既能适应一个安静的环境,也能习惯一个有着一般噪音的家。对于婴儿和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习惯了一般家庭噪音和说话的声音,就基本都能在客人的说笑声、音量中等的广播或者电视声中睡得很好。哪怕有人走进房间,他也不会醒来。

但是,也有一些孩子对声音就显得非常敏感,一点小声响也会把他们吓一跳。如果周围很安静,他就会表现得很高兴。如果你有这么一个宝宝,就应该在他睡觉的时候保持安静,不然他就会不停地被惊醒和哭闹。

36个月以后的饮食,一日二餐还是三餐?

到了6个月的时候,宝宝就可以吃谷类食品、各种水果、蔬菜和豆类食品了。他每天能吃一顿、两顿或者三顿固体食物。早餐一般可以安排一些谷类食品,午餐可以吃蔬菜、豆腐,晚餐吃谷类食品和水果。但是,对此并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完全取决于你的便利条件和宝宝的食欲。

6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喂固体食物,宝宝的消化系统和饮食兴趣比起4个月的时候更加成熟。因此,家长可以更快地给他们尝试新的食物,而且马上就可以让他们向一日三餐转变。

如果孩子6个月以后还只吃糊状食物,他就会越来越难接受块状食物。人们以为,只有孩子长出一定数量的牙齿之后,才能处理块状食物。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他们能够用牙床和舌头把煮熟的块状蔬菜或者水果磨成糊状,还能把馒头“嚼烂”。4怎么给宝宝添加蔬菜?刚吃蔬菜的时候,大便里会出现没有消化的蔬菜,只要大便不稀,没有粘液,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要循序渐进地增加每一种蔬菜的分量,直到孩子的消化系统能够处理这类蔬菜为止。如果某种蔬菜引起了腹泻,或者宝宝的大便里出现了很多的粘液,家长可暂时不喂这种蔬菜,过一段时间再少喂一点试试。5宝宝1岁后还有没有必要再吃毫升的奶?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对营养的理解又有了巨大的进步。我们曾经提倡,孩子的食谱中要包含充足的肉类和奶制品。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让孩子从植物性食品中获取养分,对他们会更有好处。

蔬菜、水果、谷物和豆类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同时,这些食物的脂肪含量比较低,这些不起眼的植物性食品是多么可贵,把它们作为食谱的主要内容,将会有效地预防许多健康问题。

王教授的儿童保健箴言我一直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目前所谓科学育儿方案中,9个月的婴儿奶量要达到毫升,1周岁了还要有毫升的奶量。但这些方案真的适合中国所有的宝宝吗?我对此是持保留意见的。有的孩子什么也不吃,也达不到毫升的奶量,1岁多了,还是以奶粉喂养为主,不会咀嚼食物,吞咽不下块状食物。我们一定要知道,当宝宝6个月大,开始尝试吃固体食物的时候,你会遇上一生只有一次的机会,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因为对口味的偏好是在小时候形成的,而且还会一直保持下去。健康饮食从小开始,我也同意给孩子吃一些低盐少油的食物,更主张父母和孩子一起吃有益健康的食物。现在父母亲自己“吃香的喝辣的”,给孩子单独做一些糊状的,没盐没味的,自认为营养好食物。1周岁左右的孩子,有的会拒绝父母拿给他们的食物,反而喜欢吃父母盘子里的东西。但是,父母亲不了解孩子的饮食口味和自己是一样的,忽略了中国的饮食文化是合餐制的,不是西餐各吃各的,“强迫”孩子吃一些“特制”的食物,孩子不愿意吃,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就用奶粉来代替食物。终于家长忍不住了,来求助于医师,没想到这恰恰是父母培养的饮食习惯,孩子还没有学会“吃饭”。像这一类“病人”,中医儿科门诊还真不少见。

最后,以王教授的话为结尾:按照我们“老底子”方法养孩子,1岁以上的孩子和大人一起吃健康饮食。

(以上言论仅代表专家个人见解)

“就这看”名老中医讲堂定期请全国名老中医上线开讲,听课请添加以下







































北京哪里白癜风哪间医院好
北京白癜风最便宜的是哪


转载注明  http://www.wsldq.com/jjgs/4756.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儿科急救网站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