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告急,医院儿科面临坍塌式危境
昨天,医院发布的告示犹如一块巨石,让本不平静的医海又激起千层浪。告示内容若上图所示,主要是因为儿科大夫缺乏,导致原来儿科医生24小时的工作模式无法运行,不得不取消下半夜的值班。
其实,这种“限诊令”早在医院陆续颁布了。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告示就明了了。
年10月13日开始,医院儿科门急诊调整为8:00—20:00,其它时间概不接诊。
年1月1日起,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医院将24小时的儿科班次调为早八晚九的13小时工作制。
年2月1日起,广州医院取消凌晨2:00—8:00的儿科急诊开诊。
年2月7日起,医院直接停止儿科夜诊。
年4月24日,医院取消零时至八时的儿科夜急诊。
年5月29日,医院宣布次日起直接停止儿科急诊服务。
年9月1日,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正式停止晚10时至次日凌晨8时的大夜儿科急诊。
由以上不难看出,近一年来,儿科医生的紧缺情况越来越严重,医院该学科的正常运行。对于非医学人士来讲,就弄不明白了,我们国家医学院校这么多,为什么儿科专业还这么缺乏医生呢?原因较为复杂,主要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诊疗对象的特殊性和诊断的高难度使得选择儿科的医生偏少。儿科医生面对的是有婴幼儿、儿童,其没有主诉能力,诊断完全靠经验,相对于其他专业或学科更为复杂,确诊的难度更高,所以,很少医学生去选择儿科学科,很少医务工作者愿意到儿科工作;
第二,儿科的较低的经济收益使得许多医生对这项工作的放弃。与医院各临床科室比较,儿科的治疗、用药、检查等费用要比产科、生殖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乃至整个外科都要偏低,甚至还要低于某些医技科室。差不多的付出,甚至更多的付出却得到不成比例的回报,让不少医生在专业的选择上望而却步,唯恐避之不及。
第三,儿科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使得医患沟通举步维艰。计划生育使得孩子成为每一个家庭的掌中宝,一旦孩子有病,几位大人为之团团转,并都对医生的治疗报以很高的预期。如果孩子的治疗过程波折,与预期偏离,便会发生纠纷、冲突,使得沟通工作和治疗难以维系。
第四、儿科是个高风险科室,急诊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儿科急诊更是险上加险。孩子生病,家长焦躁,纠纷或医暴发生的几率就高。仅是在本月,就发生了两例有关儿科的医暴事件:一是大家熟知的10月3医院李宝华医生被杀;二是10月12医院儿科分诊护士被打。由此可见一斑啊。
跟据《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相信这种配比还会降低。因此会造成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和压力更大,将来的医学生选择儿科岗位的人数会更少,医患矛盾会随之加剧,最终导致儿科医生的缺口更大。如此恶性循环,会让儿科面临坍塌式的危景。到时,下面这位谩骂卫计委的老兄恐怕抱着孩子连哭的力气都没了。
一则告示,就是一次警示。
拯救儿科这个专业,争取更多的医生从事儿科工作已刻不容缓。教育、卫计委等有关部门为了大众健康,为了国计民生,是到了觉醒作为的时候了;那些习惯了在医护人员面前作威作福、张牙舞爪的人们,也该收起手脚、忌做此等断子绝孙之险的行为了。
- 上一篇文章: 祝民营医院挖光儿科医生
- 下一篇文章: 育儿3岁娃吃了甜甜的quot糖